醫院常見有病人接受俗稱「種豆」的靜脈注射治療,但竟會發生罕有事故。一名年輕女病人上月中在明愛醫院接受治療,月尾有醫護將她左手腕的靜脈注射針及導管拔除,卻發覺約二點五厘米長的針頭遺留在病人體內,隨血管內血液流走,負責的醫護大驚,經兩次麻醉檢查後,發現針頭於手臂位置「卡住」,隨即割開血管取走針頭,不致針頭流到主要器官造成致死的傷害。本身低鉀不宜全身麻醉的女病人說迫於無奈接受多次檢查及麻醉:「一次唔夠再麻醉多次,好辛苦!」明愛醫院昨日證實事件,並向病人及其家屬表示歉意亦會提供適切支援。

呂嘉敏完成取出針頭手術後仍未能拆傷口。

呂嘉敏展示第二次手術後的傷口,明顯比第一次手術的傷口長。(呂嘉敏提供)

呂嘉敏仍需接受靜脈注射,但左手已受傷,惟有轉在右手「種豆」。

靜脈注射治療在醫院十分普遍,鮮會發生意外。

呂嘉敏現仍在內科復康病房留醫。

明愛醫院懷疑發生靜脈注射斷針事故。

明愛血管留針時序

「受害人」二十七歲的呂嘉敏經過多番手術及治療後身心俱疲,氣弱如絲,現時仍在明愛醫院的康復病房留醫,左手紗布下是縫了七至八針的傷口。她憶述,八月(十五日)與友人飲酒暢聚後醉倒,但友人發現她身體抽搐,隨即送往明愛醫院急症室。入院經多次檢查後,確診胰臟、血液內有菌及心瓣發炎,需接受四周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期間她被轉送至復康病房。

疑拔導管時弄斷針頭

有關抗生素治療需每四小時注射一次,所以護士替她於手臂上「種豆」。及至上月三十日她如常注射時感到痛楚,且發現「種豆」的針口位置有漏水情況,便向當值護士反映。護士見狀欲將導管拔走時懷疑弄斷針頭,針頭遺留在呂嘉敏手臂血管內,護士大為緊張,擾攘近四十五分鐘終於通知醫生有關事宜,並研究處理方法。

醫生到病房後隨即檢查她的手部位置,決定立即安排她到外科手術室局部麻醉,又以X光及超聲波掃描尋找針頭位置:「我聽到佢哋話搵極都搵唔倒。」醫生凌晨再為她全身麻醉檢查,終找出已走到手臂深處的針頭,最後決定為她冒險做全身麻醉取出:「我有低鉀,手術前要靠點滴注射,補充好多鉀先做得!」

呂嘉敏形容,事後醫護「好大陣仗」,醫生每次巡房,也仔細查詢她當日由哪位醫護負責為她進行靜脈注射及拔走注射導管等問題,但醫生事發至今沒解釋斷針頭的原因,希望要求院方能盡快交代。

明愛醫院回應指出,事主因羊癇症入住該院內科病房,亦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需接受高劑量抗生素靜脈輸注治療。八月三十日約下午二時,護士發現病人左前臂的靜脈輸注位置有滲漏,打算為病人更換靜脈輸注位置,但嘗試拔除原有靜脈輸注導管時遇到困難,向資深護士求助,後者在拔出靜脈輸注導管後,發現缺少部分導管,懷疑遺留於靜脈內,護士隨即通知醫生處理,經過兩次X光檢查及緊急手術探索,最後成功將遺留之導管從靜脈中取出。病人於術後情況穩定,醫生已向病人及其家屬解說事件。院方指十分關注事件並會深入調查事故原因,以避免同類事情再發生。

「種豆」方便注射 應連膠管拔出

立法會衞生服務界議員李國麟,本身亦是公開大學護理學系的教授,他解釋醫護人員為病人種的「黃豆」,是一個接駁塑膠注射入口和幼小針管的注射裝置。當種「黃豆」時,膠管套着幼針刺入靜脈後,再抽出幼針,剩下小膠管留在靜脈內。病人注射時,藥物經膠管注入靜脈。

專家:情況罕見

在移除黃豆時,護士會直接將黃豆連膠管一併拔出,故膠管甩掉的情況非常罕見,除非將接駁膠管和黃豆的駁口「擰鬆」。即使黃豆鬆脫,針口都會滲出血水,醫護人員一定會留意到及處理。

香港急症醫學會會長蕭粵中表示,該膠針管若甩掉,會經血管進入身體內,雖不會刺傷血管,但有機會經靜脈進入心臟或肺部,甚至卡在肺部的血管,導致栓塞。若栓塞位置在主要的血管,病人會感到氣喘、心口痛,亦會出現發燒和咳血徵狀,若未能及時發現,會令肺部缺血,肺組織壞死,有致命風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