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將擬定本港首條貧窮線,有機構按政府統計處數字,推算本港去年貧窮人口已增至近一百二十萬,較前年多出一萬人。當中長者貧窮人口及在職貧窮住戶的增幅最明顯。為何貧窮問題會持續惡化?貧窮線又是否能夠反映貧窮問題?

顧問老師:歐陽凱琳

Q:有人認為政府將擬定的貧窮線,未能有效反映社會實際情況。你認同嗎?

A:當局將擬定的貧窮線,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這只能顯示低收入人口數字,而非未能應付日常基本開支的貧窮人口。反而外國的制定方式較實際及可取,例如美國是以成年人一年的必需品總開支作根據,未能應付該筆開支的人口,便屬貧窮線之內。

Q:本港貧窮人口增加,反映甚麼社會現象及變化?

A:近年通脹持續,內地食材價格上升,加上樓價有升無跌,市民的收入追不上通脹,變相增加支出,都令本港的貧富懸殊問題惡化。其中長者貧窮人口增幅明顯,因本港人口已踏入老年化階段,上一代人若儲蓄不足,一旦子女未能供養,便會跌入貧窮網。

延伸思考

1.貧窮問題存在多年未見改善,政府如何制訂更好的扶貧措施?

A﹕其實住屋是大部分基層的最大開支,如果政府有決心解決貧窮戶問題,必須增加公營房屋供應,讓他們以低廉價錢解決住屋需要,同時當局亦須制定長遠滅貧政策,以改善貧窮戶下一代的生活條件。

2.在解決本港貧窮問題上,最低工資如何發揮效用?

A﹕去年的在職貧窮住戶較前年增加六千個,反映最低工資效應減弱。即使基層的工資提高,增幅仍未能追上通漲,「打工仔」薪金更見貶值,根本未能應付日常生活開支。面對以中小企為主導的商業城市,他們沒有議價能力,只能繼續接受個人薪金與通漲不符的待遇。

3.如何幫助貧窮戶的子女,擺脫跨代貧窮的厄運?

A﹕跨代貧窮是一種「馬太效應」,即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在貧窮家庭生活的小孩,由於缺乏學習資源,往往輸在起跑線上。政府必須為這班小孩制定適當的福利政策,讓他們不會因家庭環境限制,而與其他家庭的小孩出現太大差距。學校亦要有一定敏感度,如考慮需收費的課外活動,會否設置門檻等。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