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老師:歐陽凱琳

回歸十六年,中港文化差異未見減少,水貨客、雙非學童等名詞,激起兩地強烈矛盾。有內地傳媒以「最懼內」的城市形容香港,認為香港是全中國最害怕內地的城市。內地傳媒亦指出了中港兩地,仍有你、我之別。中港差異,只能造成兩地衝突嗎?

顧問老師:歐陽凱琳

Q:為何內地人眼中,港人懼怕內地?

A:針對水貨客的光復上水行動、反對雙非的政策,或政府實施的限奶令,都成為內地人認為港人懼怕內地的原因。在內地居民角度,他們來港消費,如購買奶粉等各種產品,帶動香港經濟,香港卻不斷出現排「內」事件,因此他們認為港人抗拒內地,或聯想港人不滿內地經濟發展下,失去優越感。

Q:十六年來,為何中港矛盾日益嚴重?

A:雙方接觸頻繁,自然帶來摩擦,即使內地各省市間都會有摩擦出現。回歸初期,中港兩地接觸不多,甚少明顯的衝突。不過,○三年沙士後,政府為振興經濟,簽下CEPA及開通自由行,中港經貿往來增加,全國多個省市的居民亦會來港消費,兩地接觸增加,而雙方的文化差異甚大,難免增加摩擦。

延伸思考

1.中港矛盾應如何緩和?

A:中港兩地文化差異甚大,兩種異文化觸自然出現衝突,但隨兩地長期往來,時間可令雙方了解對方,並令矛盾緩和。另外,雙方需懂得包融,例如,不少港人反對內地人來港買奶紛,但只要了解內地父母擔心內地食品安全,才長途跋涉港買奶粉,就會較容易包融她們。

2.回歸十六年後,中港兩地仍有你、我之分,對本港發展有何影響?

A:不論港人或內地人,都認為中港兩地有甚大的差異,對本港發展利多於弊。短期來說,中港的文化差異,如本港對普選追求,可能令本港承受政治壓力。但長遠而言,這些差異有助香港發展,嚴謹的制度下,食物及產品安全得到保障,因此內地人才會來港購物。另外,內地經濟發展迅速,但軟件上,如市民公德心等,未有太大改進,而本港則可以影響內地,加快素質教育。

3.內地雜誌以「最愛面子」等字眼形容大城市,對第三者認識這些城市有何問題?

A:這種形容詞,過於以偏概全,容易令第三者以有色眼鏡看這些城市。其實,這類論調與本港「蝗蟲論」等相類似,只會加劇雙方不信任,增加矛盾。以香港為例,與內地固然有差異,但未達到「最懼怕內地」的程度。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