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團最近在兜售超市,傳聞叫價高達三百一十二億港元。聽到這消息時,幸虧筆者不是在喝水,否則肯定會嗆到,本欄早前還說超市業務是雞肋,原來一個雞肋的價錢已足夠買起數千個養雞場。這個超市果真值三百多億元?開出這口價的人是否另有盤算?假如真有人願意以上述價錢承接,他又是否有其他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

該超市每年的盈利多少,至今仍是個謎,市場人士估計少則四點五億元,多則十億元。若以三百一十二億元購入一所年賺四點五億的企業,回報率只得百分之一點四四,這樣的回報只是近於港幣定存。若以年賺十億元計算,回報率也只是百分之三點二,大概就等於人民幣一年定期存款的利息。

若以香港每年百分之四的通脹計算,上述投資就連通脹也無法趕上,世界上哪有人會去買這樣一個企業?除非市場人士對盈利的估計出錯,否則賣家如此開價,就正如本欄早前估計,他們並非抱着必賣的決心,只是在敲山震虎,告訴特區政府不要再對他們的集團多所逼迫,他們此舉就旨在擺擺姿態而已。

如果有買家當真願意以如此高價承接,他所看重的則絕非超市的零售利潤,可能是該公司透過一個名為「易賞錢」的計劃所蒐集的客戶資料。這些訊息才是無價寶藏,善用的,可以生出無窮利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