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智慧告訴我們,空談誤事,實幹興邦,為政者應該少說話,多做事。可惜港府的房屋政策恰恰相反,說的多,做的少,計劃多,落實難。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日前舉行會議,敲定未來十年的建屋目標約為四十四萬個單位,公私營比例為六比四,而為了解決單身人士的住屋需要,當局將研究在現有的公共屋邨尋找空地或休憩用地,「插針式」興建單幢式公屋或居屋。然而,有成員質疑當局的房屋需求估計太保守,應該進一步增加公營房屋比例,提高整體建屋目標。

其實,四十四萬個單位是否足夠,公私營比例是否合理,這還在其次,關鍵是在目前的社會和政治氣氛下,港府動輒得咎,要達到這個宏偉的建屋目標,可以說是難比登天。根據「六四比」推算,未來十年的新增公私營房屋單位分別為約二十六萬個及十七萬個,而施政報告透露未來五年的新增公屋單位只有七萬五千個,意味當局必須在接下來的五年增建近二十萬個公屋及居屋單位,目標不可謂不宏大,數量不可謂不驚人,試問弱勢政府怎麼可能完成這項任務?至於新建私樓數量,主動權更是完全操在發展商手上,根本不是港府所能控制。

至於在屋邨空地或休憩用地興建所謂「插針式公屋」,更是不切實際。眾所周知,本港樓宇密度極高,休憩空間及社區配套本已不足,港府早前揚言在全港各區「見縫插針」覓地建屋,將部分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改為房屋用途,尚且被抨「盲搶地」,遭到地區人士強烈反彈,而公共屋邨密度比私樓更高,當局要在裏面「插針式」起樓,勢必面對規劃、環保等連串難題,所遇到的阻力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再說,即使當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排除萬難建成單幢式公屋,也只能提供極少量單位,相對於公屋輪候冊上的長長人龍,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

說穿了,在房屋供求嚴重失衡的今天,不論「見縫插針」覓地建屋,還是「插針式」起公屋,都是虛應故事,根本不是治本之道,惟有在新界開拓新市鎮,才有望大量增加住宅供應,從根本上解決房屋問題。無奈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出師不利,主責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又其身不正,捲入「囤地」醜聞,授人以柄,以致整項計劃難上加難,最後勢必又以跪低收場。所以,儘管港府不斷出口術,訂立建屋目標,提出各種計劃,也無法令人相信當局有能力解決房屋問題。實際上,這些怪招恰恰暴露當局拓地建屋寸步難行,黔驢技窮。

建屋大計何其多,無縫插針嘆奈何。港府空有滿腹大計,可惜管治班子能力不足兼醜聞多多,根本無法推動政策,惟有不斷開期票,叫市民望梅止渴、畫餅充飢,房屋政策如此,其他經濟及民生政策也是如此。如今連長策會也淪為吹水會,市民安居樂業的夢想恐怕只會愈來愈遙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