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吵鬧不休,香港似乎末日快到,惟民間不為所動,日子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

雖然本月先後發生四十三萬人參與的七一大遊行、擴建堆填區計劃跪低等事件,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量化市民對政治及社會情緒反應的「民情指數」卻不升反跌。顯然,連串「大事」對市民的影響,遠不如「政治評論員」和「學者」說的那般大,政棍們也許太高估自己攪局的本事了。

無事生非,政棍本色。最新「獻世」者,是兩個吃飽飯冇事做的立法會議員,居然有閒情整理出一堆內地用詞「入侵」本港的例子,還煞有介事稱,用字會影響人的思維,如使用內地用語,香港隨時永不超生,「到時香港與廣州有甚麼分別」,更痛心疾首,殖民地歷史會因此遭「抹殺」。

本土用語等於殖民地歷史承傳,這是甚麼洋奴邏輯?如果只能用「新年」,不能寫「春節」;只能談「功夫」,不能論「武術」,這跟搞現代文字獄有何區別?

印象中,其中一位好事之徒曾因本港食肆使用簡體字菜單,發起「杯葛」行動。請問這些尊貴的議員,何不乾脆動議將使用簡體字刑事化算了。

不過小心捉蟲,萬一舞文弄墨時,把「臺灣」寫成「台灣」,「滿地可」寫成「蒙特利爾」,隨時可能惹上官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