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為回歸十六年以來一切乏善足陳吧,加上中港矛盾糾纏不清,你是蝗蟲我是狗沒完沒了,所以如今掀起一片發思古之幽情的懷舊風潮。所懷之舊乃英國殖民地時代的點點滴滴,包括那支理應湮滅了的龍獅旗,扯旗吶喊者不惜被扣上「港獨賣國賊」的大帽子。

英殖時代縱有百般不是,平心而論確是遺下不少好東西,其中之一是港英政府不太抗拒保障女性權益。本地弱質小女子即使淪為風化案的受害者,也不會像其他男尊女卑的野蠻社會那樣,動不動即被妖魔化為勾引男人的蕩婦,然後男當家以毀壞家聲的死罪辣手摧花。

具體而言,英殖時代保障女性權益有兩大建樹。其一者,成立保良局,意思是保赤安良,讓良家婦女毋須墮落風塵或者為奴為婢,活動空間不再局限於妓寨或者柴房。其二者,成立女子學校,讓「女子無才便是德」變成一句只有盲塞八股佬才敢啟齒的廢話,女子學校為黃花閨女打造出新天新地,知識改變命運才是正路。

可惜不幸地,經營女子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忘記了辦學的初衷,例如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打算轉身為直資學校,變相把交不起昂貴學費的窮家女摒諸門外。如果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乃過時的講法,那麼比較貼近世情的講法大概是這樣:女子無財便死得。

聖士提反的辦學理念本來是有教無類,為甚麼要改為專替富家女提供服務呢?除了聖士提反之外,聖保祿中學亦有意轉為直資,自自然然惹來群情洶湧的反對。

風狂雨暴之下有百多名聖士提反的學生、家長和校友手牽手頑抗直資,淚流披面守護母校,說明了女子無財便死得是不應該發生的,否則令人更加懷念英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