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業」一詞,內地指主業之外的第二職業。對於浸淫貪腐日久、不以為恥的內地官員而言,長期以來,副業是「為人民服務」,主業自然是「為人民幣服務」。只是近期,隨着中央懲治腐敗力度的加大,身為副省級職別的一批官員,開始承擔了一個新的高危副業──扮演中央「殺一儆百」行動中的「一」。

六月二十三日,曾任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秘書的副省級四川省文聯主席郭永祥下台;六月三十日,副省級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素毅下台;七月六日,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李達球下台。三個星期,三個副省級官員,三個整齊劃一的「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種種迹象顯示,中央正試圖證明自己在努力下一盤很大的反貪棋局。

副省級成為高危副業的另一個例子是,同在七月六日,吉林省寶源豐公司火災事故有了處理結果,這場死了一百多人的人禍,被處理的最高級別官員,分別是吉林省副省長兼公安廳廳長黃關春以及長春市市長姜治瑩兩個副省級。緣何副省級紛紛成為棄子?官媒新華社及時解惑稱:「中紀委每周調查一個省部級高官,如此速度振奮人心。除了嚴懲,根治腐敗還要靠制度把權力關進籠子裏。但在目前,只有先遏制住腐敗蔓延勢頭,方能為治本贏得寶貴時間。」

話說得漂亮。仔細一想,若以懲治副省級官員作為治標的起點,則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迄今,全國移交司法機關處理的副省級官員共一百零三個(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社長田國良統計之數據),治標逾二十年,仍然不能開始治本,何時才是治本之時?

其實,選擇副省級下刀的原因很簡單,「恰到好處」四個字而已:級別恰到好處,反彈恰到好處,反響恰到好處;進度可控,風險可控,民意可控。

滅幾個副省,仍是綏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