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擴建屯門及打鼓嶺兩個堆填區,獲立法會工務小組通過撥款申請,稍後將提交財委會表決,就算撥款在建制派大舉護航之下過關,也只是暫時延後這兩個堆填區爆滿。當局獨沽一味擴建堆填區,治標不治本,如果缺乏其他減廢措施配合,垃圾無限而堆填區空間有限,到飽和之日,也就是垃圾圍城之時。

可以說,港府當務之急,就是解決三個堆填區的擴建問題,其中將於兩年後飽和的將軍澳堆填區,由於地區反對聲音強烈,當局毫無勝算,較早前已主動撤回撥款申請,堆填空間買少見少,屯門及打鼓嶺擴建更加不容有失。港府為求取得足夠支持票,不斷拋出所謂改善及補償方案,爭取立法會放行,最新一招是成立推動回收業可持續發展督導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統籌工作,包括成立基金資助回收業發展。

現屆政府施政一大特色就是成立名目眾多的委員會,針對特定議題研究又研究,諮詢又諮詢,房屋問題如此,經濟問題如此,連環保問題也落入同一窠臼,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施政自陷空轉。今次成立所謂回收業督導委員會,難免令人質疑也是權宜之計,擴建撥款過關之後,不知拖到何時才實踐推動回收業發展的承諾。

事實上,港府過去一年的環保「政績」,就是發表改善空氣質素及減廢兩份藍圖,建議以十年時間達到空氣清新新指標,以及減少四成固體廢物,願景不可謂不美麗,卻避談如何落實。處理垃圾問題除了建議擴建堆填區,其他如興建焚化爐,源頭分類和回收再造等減廢舉措,至今仍是一事無成,當局推動環保避重就輕,垃圾堆填是最懶惰的做法,毋須勞師動眾教育市民配合種種減廢措施,自然是工作做得愈少愈好的官僚首選。

垃圾徵費及廢物回收外判,更是當局把減廢責任卸給市民和商界的例證。前朝政府一味寓禁於徵向市民荷包打主意,建議開徵林林總總的環保稅,現屆政府根本拿不出其他辦法,只能照單全收舊思維,繼續鼓吹垃圾徵費;至於廢物回收,當局推動多年仍勞而無功,皆因外判合約之後,連責任也一起外判,對承辦商是否嚴格執行回收不聞不問,早前揭發有承辦商把回收膠樽直送堆填區,可見官員敷衍塞責,缺乏監管,變相加快堆填區爆滿的時間。

推動減廢的關鍵,必須由港府主導,分由政策、資源投放及統籌等三途並進。眾所周知,源頭減廢,轉廢為能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治本之道,而回收業能否蓬勃發展,取決於是否有利可圖,如果無利可圖根本不會投資,當局計劃提供誘因扶助回收業發展,以政策帶動需求,但資助是否足夠,監管是否到位,公帑是否用得其所,無法令人放心。

歸根究柢,地區強烈反對擴建堆填區,除了難以忍受年復一年的臭氣滋擾,不滿港府多年來環保不作為,既無承擔又無規劃,才是當局推動環保措施面對重重阻力的真正原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