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老師 Johnny Chow

港府極力推動本土創意藝術的發展,並以活化工廈政策扶持,以優惠租金支持本地藝術家在工廈中從事創作,為其提供發展空間。然而政策不但未有推動藝術,反而推高工廈租金,趕絕藝術家。究竟活化工廈,對本港的藝術發展是利多於弊,還是害死創意產業呢?

顧問老師 Johnny Chow

Q:政府活化工廈的措施是否足夠?

A:不足夠,活化工廈政策發展三年,僅十三個成功活化個案,明顯不合格,發展太慢。另全部成功個案則集中在住宅及商業用途,用途單調,只有少數人提倡協助藝術團體發展,就算有成效也不大。

Q:政府發展社區的同時,如何保留原區歷史?

A:可以過往殖民地政府發展的方法為藍本,在發展社區時,保留原區特名,如區名及地標建築物。如囍帖街及永利街等,都有特色,若改名則引起大迴響,不尊重該地以往的發展史。另外,亦可保留地標建築物,如發展大嶼山則保留舊式棚屋,發展石峽尾時,則保留舊工廈,以作參觀之用。

延伸思考

1.為何囍歡里的名字受到市民關注?

A:引起關注全因囍帖街是港人的集體回憶,及巿民身份認同的象徵,若改名則會刪減回憶,影響港人對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有人認為改名全出於商業原則,是商人搞出來的噱頭,吸引更多人參觀,但從無考慮到名字與當地的歷史及特色之間的關係及價值,改名會失去原意。

2.政府是否有責任去保障小商戶或團體?

A:這無疑是政府的責任,保障小商戶,是為了不讓大財團壟斷社會,若小商戶消失,大財團就會充斥,到時樣樣加價,受害的是小巿民。而保障藝術團財,則為提升國民素質,藝術團體不是商業機構,並非單純謀利,它是為了推動藝術發展,若消失,社會就變得公利,全以商業利益為主。

3.發展藝術對市民有何重要?

A:發展藝術可提高巿民的文化素質,現時全球都提倡綜合國力,其中藝術發展是重要指標,方便與世界標準接軌、提升國際形象。另外,藝術亦存在商業價值,如邀請著名藝術家音樂家來香港表演,都有經濟價值。最後,藝術發展可增加巿民的身份認同,特別是本土藝術,如保留粵劇,可使人更認識中國藝術家文化。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