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受黨主席馬英九之託,代表他赴北京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面。行前,馬英九在總統府面授機宜,並為吳伯雄之行定調,表示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澄清立場,不會推動兩岸兩國的政策。

吳伯雄年前見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時,提出「一國兩區」,並稱受人之託,意味此乃馬英九的想法,今馬英九定調兩岸非兩國關係,顯然又凸顯了同樣的概念。馬英九上任以來奉行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即緊抱中華民國憲法、兩岸為兩個地區。過去李登輝提出「國統綱領」的三階段來達致兩岸統一,馬英九上台後並沒有恢復被陳水扁束之高閣的國統會及「國統綱領」,取而代之的乃是不統、不獨、維持現狀。

習近平與吳伯雄會面,是中共十八大後國共高層實質的對話,顯示了國共對於兩岸關係現狀的企圖心。兩岸能否克服政治難題,深化鞏固發展方向,實有賴雙方合作建構互動新局。事實上,習近平曾於二月告訴連戰,兩岸和平發展、和平統一,是新一屆中共領導集體的責任,國民黨也不可能迴避這一議題。作為有為有守的執政黨,國民黨如何接招,對內需凝聚全民共識,在兩岸間也需建立互信基礎,才能穩中求變。

問題是,兩岸之間的事,並非國共平台說了算。這次習吳會後,緊接着就是海基、海協兩會的召開,民進黨就批評馬英九顯然「以黨領政」,有違民主精神。兩岸事務複雜敏感,台灣又有在野黨監督甚而杯葛,實在讓執政黨步步為營。現在有了馬英九授權,今後兩岸民間的政治對話將更為多元靈活,待水到渠成之後,才會正式搬上枱面由政府接手。當然,民間交流不能忽略綠營的參與,如此才能順利進入政治對話,避免因民進黨杯葛而破局。

引導民意 以安民心

儘管兩岸間緊密互動,但亦難免紛擾。即使馬英九回應北京「一中框架」,但在國際事務上「一中」就代表了對岸,北京應以更包容的態度以及新思維處理兩岸問題,才可讓政治對話更易開啟。

盱衡國際情勢並前瞻亞洲變化,台灣不欲被邊緣化,只有加入北京的戰局,迎接新挑戰、新時代的到來。馬英九政府必須以堅定的信念引導民意,以安民心,化解對立,從而取得兩岸問題的最大共識,以戰略規劃來回應北京的政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