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港地,本該肥水不流別人田,涓滴好處全由港人獨享,原意希望發展商可以港人承擔能力作指標,好好計劃建築成本,俾能滿足港人置業需要。

徹頭徹尾這都是一個奇怪的計劃,既是商業的投資項目,政府又對日後買家身份諸多限制,卻未有為出售單位面積和售價設限,日後二手市場前景毫不明朗。慣吃大茶飯的本港財閥集團不屑一顧,未有踴躍參與投標,結果第一幅港人港地竟由內地財團奪得,真懷疑是否真正符合港人港地原則。

從土地和建築成本推算出來,物業落成後單位呎價仍然逾萬,跟一般樓盤並無太大差異。只是減少了境外投資者第一波的炒賣,卻不會妨礙本地炒家的活動,除非市場形勢有變,否則炒風仍然難以遏止,只是由本地炒家代替了境外炒家,樓價也不會因而大跌,希望藉港人港地來幫助港人上樓的設想恐怕難以達到。因為本港財團冷待,反而造就機會讓內地財團自港人港地來大賺港人錢,本來是人仔源源流入,變成港幣落入內地財團袋中,唔知條數究竟點計。

樓宇買賣印花稅確實收到一定成效,阻止樓價繼續瘋狂上升,政府別因利益集團稍宣不滿便貿然放棄;調整樓市可以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必須藥石紛投,並無單一良方。港人港地成果有限,除非作出大刀闊斧的改動,否則不宜繼續大舉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