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黃帝,姓公孫,號有熊,是中國父系社會的代表性人物,既統一了當時的中華各族,形成後世發展雛形,亦在其活躍時期創造了指南車、養蠶取絲等不同的文明,象徵了中華民族脫離野蠻的過程,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文明的開啟者,受歷代統治者所尊崇,早在先秦便有祭祀黃帝的記載,除了是封建王權象徵外,也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的表現。祭禮中的細節,又與儒家、道家思想及中國文化中的建築、藝術、教育、音樂等傳統密切相關,蘊藏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筆者近日帶領本港同學赴西安考察西北經濟發展,途經黃帝陵,機會難得,因此聊發雅趣,與同學們一起拜謁黃帝陵,進行祭祀,同學們更是親手嘗試撰寫祭文,藉紀念這位中華民族的先祖,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

筆者發現,好些同學對黃帝是甚麼、中國人何以稱為炎黃子孫,甚至連祭拜祖先的意義也不甚了解,因此不得不進行解釋。不少同學反映今次經驗十分特別,是一個了解歷史及中國傳統的好機會。

香港年輕一代的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基礎知識薄弱,值得關注。現時初中、小學教育的設計,都將中國文化及歷史的重要性降低,代之以通識,這或有助減輕學童的學習負擔,卻有可能培養出無根、無知、無競爭力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