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近年面對眾多奇難雜症,其中一項是「盲搶地」,新界東北毀村奪地,維港以外四處填海,甚至想將「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地改建住宅。這些舉動,被人詬病根本不是按需要和目的分配,未知用途,先儲土地,逼人犧牲。追問病源,其實政府根本無人口政策,只靠憑空估計。當年曾蔭權的家庭計劃,說最好生三個,也只是信口開河。

如果沒有人口政策,談不上好的房屋政策,只會變成「盲頭蒼蠅」,甚或是針對人口老化而來的福利安排,也會產生無謂的恐慌和爭拗。審批內地移民人士非權操在港,要依從內地政治化和各種意圖的干預,長遠亦只會成為香港評估人口變化的負累。

有立法會議員希望政府提供鼓勵生育措施,例如:提升子女免稅額、爭取更多公共育嬰間和增加產假,甚至透過現金津貼鼓勵生育。說到底,香港人若不想生,你提供大量鼓勵生育誘因,也很難改變他們的主意。

如果想生,卻猶豫未決,政策的確可產生一定鼓勵作用,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的「二○一二年香港家庭計劃知識、態度及實行調查」,發現香港女士們的生產意欲二十年來最高,但事實告訴我們,「生產意欲」與「產量」並不對應。

以前慣常的講法是香港人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有意欲、無性慾,這個其實要有標準工時才能解決。另一個現實問題是,香港人普遍遲婚,三十年間結婚年齡推遲了五年,現今香港婦女初婚年齡中位數約是三十歲,到想懷孕時,即使「有意欲、有性慾」,卻不能生育。面對香港人生育「有心無力」,我建議政府研究提供儲存卵子服務,讓遲婚的女士在十八歲儲存自己的卵子,到三十八歲甚至四十八歲想生育時提取使用。

長遠來說,政府可設立卵子及精子銀行,幫助有意生育卻有生育困難的夫婦。其實,即使沒有鼓勵生育政策,政府也有責任幫助他們。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稱,對不同意見持開放態度,到九月進行人口政策諮詢時,會一併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