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推出首兩幅「港人港地」招標,由中資發展商以接近市場上限價投得,推算日後實用面積樓價將逾萬元一呎,官員沾沾自喜,聲言未來會加快推出更多港人港地,甚至會進行立法,意味有關政策將會長期推行。其實,這兩幅港人港地以高價成交,預示未來樓價與一般中產家庭負擔能力脫節,當局透過計劃協助無殼蝸牛上車的目標落空,是否有繼續推行的必要,實在令人懷疑。

港人港地政策體現「港人優先」的施政理念,以回應內地人來港置業搶高樓價的批評,港府選出兩幅啟德新發展區土地作為先導計劃,加入多項限制條款,除了限呎限量,還規定單位建成三十年內只准售與香港永久居民。由於土地發展受到掣肘,市場估值普遍有一至兩成折讓,可望反映在日後的樓價水平,結果兩幅土地成交價達四十五億四千萬元,超出市場預期水平。麵粉貴,麵包自然不可能便宜,高地價與高樓價是雙生兒,港人港地政策落筆打三更,不但無法協助市民上車,反而可能刺激區內樓價上升,可謂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必須指出的是,兩幅港人港地加入多項限制條款仍能以高價成交,不難想像,日後那些不設任何限制的土地也會水漲船高,售價將較港人港地有過之而無不及,形成地價與樓價互相追逐的局面。理論上港府可以透過大增港人港地供應量平抑地價,問題是地從哪裏來?今次兩幅啟德港人港地均非新增土地,而是從勾地表撥出,整體土地供應量並無增加,如果未來要大增港人港地,勢必減少勾地表的土地儲備,影響其他住宅土地供應,地價更加高踞難下,樓市繼續上升,當局期望港人港地政策間接調控樓價,協助市民置業,不知從何談起。

事實上,隨着當局在今年二月底推出新一輪調控樓市辣招,對境外買家開徵雙倍印花稅,港人購買第二個物業也要繳納額外印花稅,近月包括內地人在內的境外買家幾乎絕迹本地物業市場,整體樓市交投量和樓價均告持續下調,可見港府透過行政措施阻遏樓市升勢,即時效果遠勝港人港地的滯後作用。正如本地發展商指出,額外印花稅已經減少外來人炒賣本地物業,港人港地政策已經不重要。有地產分析員更直指措施已失效。

港人港地政策是港府推出樓市雙辣招之前醞釀的產物,顯而易見,投標結果除了令庫房進帳不少,卻並未達到當局預期的壓抑樓價、協助中產上車的政策目標,反過來製造未來樓價再展升浪的心理預期,堪稱畫虎不成反類犬。港府官員雄心勃勃,準備擴大港人港地規模,到底是昧於形勢,還是基於面子問題,明知政策與現實存在落差,仍然罔顧現實硬推政策呢?

歸根究柢,增加土地供應才是樓市治本之道,既然雙辣招已經趕絕外地買家,有效壓抑需求,根本毋須再庸人自擾,推出諸多限制的土地,窒礙樓市的正常發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