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港故步自封削競爭力
香港通脹年年升,物價貴樓價貴,表面上萬象風光,但多年來香港只重彈「金融、旅遊」的舊調,無視實際產業的真空。放眼周邊城市趕上,自身城市故步自封,香港的競爭力更見大不如前。難道要令競爭力回升,港人只能懷緬過去?
顧問老師 歐陽凱琳
Q:有調查指香港近年競爭力下降,是否對港人發出警號?
A:絕對是,香港自八十年代起發展金融及服務業,吸引許多a跨國企業來港設總部,但時至今日,其他亞洲城市都大力發展金融業務,令香港逐漸失去獨有優勢,但卻繼續沿用當年的發展模式,多年來無大改變。當香港鄰近地區,以及歐美等地的競爭城市都轉變發展策略,香港的競爭力就更見技窮。
Q:香港競爭力下降,與全球化有何關係?
A:過去,香港以先驅姿態發展成亞洲金融中心,而亞洲其他地區則專注發展本土經濟。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亞洲其他地區開始意識到不能獨善其身,要經濟轉型,貿易要面向世界,就如台灣有明顯轉型,抓緊先機生產半導體,再有政策配合,令台灣的電子零件生產業在亞洲領頭。另外,當其他亞洲城市都努力躋身國際金融市場,香港的金融市場亦不再獨市。
延伸思考
1.社會上有聲音倡議,要吸納海外及內地人才留港發展,你贊成嗎?
A:若吸納外地專才,應對準香港的發展所需和本土人材,不應再輸入金融、商業方面的人材,避免出現「爭飯食」的結果,如香港要發展新興產業,可吸納本港所缺乏的專才。但要提升競爭力,除了要解決人力資源等軟件問題,政府亦要在硬件方面配合,要有具體的整體發展規劃,有政策和法例配合,才可令香港發展重回正軌。
2.香港年輕人在社會的向上流動機會減少,對社會整體有何影響?
A:當年令香港快速走上經濟高峰的,是三十年前的生力軍,他們坐進城市新發展的順風車,向上流動的速度和機會都高,更成了左右今天金融業的中高層人員。而金融業已是香港的己發展行業,縱使年輕人材擁有金融知識,走進行業,亦只會是中低層員工,要跟隨舊有模式工作,行業難有新發展。當左右香港發展的業務動乏新動力,亦缺乏新興行業的年輕動力,社會整體亦難以向前,或走出停滯不前的困局。
3.相較回歸前,香港人的經營環境有沒有大變化?
A:有。香港回歸後,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同期進行,內地幾個重點城市都仿傚香港的發展模式,開放海港發展物流業。這令香港過去作為國際與內地之間的接軌窗口,和轉口港等角色都失去。故此,港府更應思考不可再依賴國內發展經濟,要有實際產業存在。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答案請瀏覽網上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