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政府推出連串辣招,初步令樓市降溫,首批毋須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的名額,亦將會進入市場,但相對解決「上樓」問題只是杯水車薪。而排在公屋輪候冊、住劏房、板間房或棺材房的低收入家庭要「上樓」,單靠五年落成七萬五千個公屋單位的「基本盤」,明顯追不上需求。

新一屆政府強調房屋問題是施政中的「重中之重」,拋出了短中長期的措施,復建居屋、提出誘因令公屋富戶騰出單位及增建公屋,希望縮短輪候公屋的年期,但「地荒」令政府束手無策。

擁有大量鄉郊土地的新界東北發展規劃早前惹起極大反響,政府要開展新市鎮似乎舉步維艱,由於涉及收地問題,想必政府與原居民定有一番角力。但有政界人士直指政府發展東北是事在必行,而原居民實際上是配合政府發展,以菜園村特事特辦為例,政府有一套處理的機制,而前提是要有適當的賠償,癥結所在反而是環保團體的激烈反對。

新界東北發展處於膠着狀態,正如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早前指,填海是政府儲地的方法,但填海畢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同時又要面對環團的反對,看來唯一的出路只有更改土地作住宅用途,增加興建公屋的數目。實際上,政府早前亦已展開有關的做法,而特首梁振英亦在施政報告中強調,希望與區議會建立新夥伴關係,既要爭取他們的支持,也要聽取他們的意見。

由於這些改變用途的土地面積較細,為增加單位數目,亦會增加地積比率,最後變成了「牙籤樓」,阻礙景觀及空氣流通,更被環團批評為屏風樓。正如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林筱魯昨日出席一個研討會時亦呼籲,希望港人本着互助精神,不要以上述理由反對興建公屋。

政界人士指出,區議會作為諮詢架構及民意代表,看在民情及選票分上,當然願意放行,真正的對手反而是環團。因此,如何在搵地建屋及環境影響之間作出平衡,就要看政府的政治智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