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篷被換成巨型花盆,貨櫃碼頭工潮正式落幕。事件很快會被拋諸腦後,政客另找議題燃點新火頭,但當中過程仍值得再三思考,作為後事之師。

這輪談判,資方肯定僱有高人指點,除了最初錯派那位開口夾着脷的嚴總經理主持第一輪談判,以資本家的醜惡嘴臉助長勞方氣燄,引致事件演變成社會運動外,資方一直進退有度,不惜以外判商執笠製造悲情,把談判進程一再拖延,消耗勞方資源和精力;又循例以利誘來分化工人,打破工會爭取集體談判的憧憬;最後拋出較優厚的終極方案,堅決拒絕重回談判桌,成功迫使工會就範。工人領袖自己形容此乃半杯水式的勝利,等如坦承失敗。

勞方本來有勇有謀,挑戰本城財閥誠非易事,卻凝聚無方,未能做到蟻多摟死象的效果。客觀上,貨櫃碼頭行業的確光輝不再,工人得一個勇字當頭,議價能力根本不強,能夠得到今天的結果也很不容易。

在上一輪的政改談判中,中央和特區政府用的也正是這種策略,先弛後緊,直到死線前夕方才在原地踏步之外提出一個較為寬鬆的方案,讓大家無可選擇。今天的特區政府正欲重施故技,任由泛民和中央各自擺出強硬姿態,自己扮演軟皮蛇,拖到最後一刻再推出折衷方案,卻被佔中行動打亂部署,難怪各方面都要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