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推行融合教育,至九十年代末展開先導計劃,讓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生,回到主流學校學習,消除社會對這些學生的負面標籤,和為學生提供更全面學習環境。這本是一項良策,但推行多年,好的影響未出現,反令前線教師叫苦連天。

以我校為例,每班約兩至三名SEN學生。校方投放不少資源,如讓老師就讀培訓課程、又增聘校外導師或教學助理,針對SEN學生的需要提供輔導、訓練,或以小組形式照顧。然而礙於資源問題,能夠受訓的老師有限,甚至無需特別訓練,只需教學助理去看顧學生,但可能因出年無津貼,而無法聘請更多助理。即使政府為學校提供這方面的支援較以往多,但其增加速度始終追不上課程改革、應付外評、基準試或「CUT津貼」等步伐。前線老師根本是「十個煲蓋冚廿個煲」。

融合教育的理念再好,但落到毫無願景、欠全面計劃、只講效率、視教育為「產業」的教育官員手上,也只會變成牛糞上的鮮花。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