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在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大政方針,始終有一個是否信任港人和是否自信的問題。當年朝廷要收回香港,香港人是害怕共產黨的社會主義那一套九七年後「解放」香港的,朝廷遂推出一國兩制的方針,讓港人和國際投資者放心,希望香港平穩過渡,政權順利交接,保持經濟繁榮。

說實在的,當時那種情況下,用這種方法解決香港回歸問題,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北京對港人能否在不甚願意的情況下接受這種安排是半信半疑的,自己有多少信心也不好講。當然,對外宣傳是一定要講完全相信香港人的,說相信港人九七後「當家作主」一定能把香港管得更好,一定要講中央對九七後的香港充滿信心。

回歸後,在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的實踐中,北京逐漸發現,港人和朝廷對這一「天才構想」的理解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有嚴重分歧。例如,港人對一人一票選出行政長官、對普選的含義乃「西方民主」式的,是要追求公平、公義和完整無缺的;朝廷的想法則是要有中國特色的,要能由朝廷控制的。如此爭執,朝廷就對香港人的信任大打折扣,擔心香港人會選出一個「和中央對抗的人」當特首,擔心港人是在挑戰中央的權威,是在配合外部勢力「西化」中國,顛覆社會主義。

面對這樣的港人追求,朝廷也對自己不自信起來,擔心順應了港人的要求,香港就會失控,就會有「對抗中央的人」選上特首,就會滋生「港獨」思潮,社會就會動盪。總之,愈想愈怕,非下重手把這些「挑釁」打回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