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老師:通識研究協會主席 馬震寧

今年通識科出敏感政治題目,惹來不少文化評論人和時事評論員批評,但他們似乎沒有對新高中通識科有深切了解,觀點也有少許偏頗。有人認為考評局不避嫌,在「反國教」運動發生後的第一次中學通識文憑試考政治題,是為政治服務之舉,甚至認為此舉是迫考生回答「愛國」及「國民身份認同」這些意識形態題目。本人嘗試以一位通識老師角度,討論今年通識考政治的意義。

顧問老師:通識研究協會主席 馬震寧

筆者認為今年通識考政治利多於弊。過去,基於香港被英國統治,香港只能培訓一班政治冷感的市民。今次考評局出政治題,反而給予考生有一個開放的機會討論政治,也讓來屆考生更重視對中港兩地政治的認識,以及關心身邊事。加上,卷二為「延伸回應題」,考生可三題選一題,故沒有「迫令」考生回答政治題,做法適合。

涉六四晚會試題設計客觀

另外,有人看到通識題目涉及「六四燭光晚會」就大做文章,但只要看清楚試題及題目的資料,其實題目設計得十分客觀。題目2b問及多大程度同意「香港人參與國家有關的重大事件,會加強他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同時,題目又提供三張照片:(1)六四燭光晚會、(2)香港人登上釣魚島和(3)香港人為四川地震捐款賬災。這明顯告訴考生,香港持不同政治立場的人,都以不同活動關心國家發展,沒有單純提供由建制派政團主辦的愛國和洗腦活動資料,讓考生在不全面的資料下作答。

今年的通識試題,有點像以往高考通識科(選修科),涉及一點點政治題材。筆者認為是好事,因為這真正能做到批判性思考。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