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可掬的清姐,希望捐贈遺體行為可以感化他人。

港人對器官捐贈態度已有改善,但對捐贈遺體卻仍陌生。本港兩所大學醫學院每年需要至少四十具遺體,讓醫科學生進行解剖學習,惟捐贈遺體數字長年偏低,現時大部分依靠無人認領的遺體應付教學需要,但隨着醫療教育及研究日新月異,對遺體需求大增,早已不敷應用。有大學教授直言,近年無人認領遺體愈來愈少,擔心長此下去,學生可用的「大體老師」或「無言老師」短缺,迫使他們透過人體標本或電腦軟件學習解剖,缺乏實踐經驗下,將直接影響未來醫學質素。兩位打算捐贈遺體的長者卻打破「死後留屍」的傳統觀念,他們的故事,能否打動你?

笑容可掬的清姐,希望捐贈遺體行為可以感化他人。

侍母至孝的陳英傑,趁母親節將至,打算捐贈遺體紀念亡母。

每具遺體都是學生的「無言老師」,學生完成解剖後,都會在棺木內放置心意卡。

故事1:清姐:造福病人 好過燒咗

「身體有咩用得着就攞去,鍾意割邊度就邊度,最緊要幫到人,好過燒咗!」八十歲的梁美清(清姐)已簽署參加捐贈遺體,死後將遺體捐給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作教學用途,她望自己的做法可影響他人,讓更多人參與捐贈遺體,助未來醫生學習,造福病人。

滿頭華髮、笑容可掬的清姐,自認是苦命人,年幼喪母,四十歲又喪夫,獨力撫養子女,做過不同工作,但在醫院做「阿嬸」的三個月,卻改寫其人生觀,「有病真係好慘,睇到病人受病痛折磨,日間仲幫緊個病人清潔,晚間就要同佢(遺體)打包,人真係好化,所以唔好咁執着。」

除感人生無常,清姐更想幫病人脫苦,當知道可捐贈遺體作教學用途,她二話不說就參加,「個女知道之後,話睇唔出我個人咁古老,會有咁前衞想法,仲話以我為好榜樣,第日都想跟我一樣捐屍!」

清姐慷慨捐屍,更連骨灰也不要,聲言不需任何殮葬儀式,「肉體只是軀殼,子女要盡孝道,生前對父母好已可,死咗先打十幾堂齋,死者都未必會知!」獨居的清姐,為怕死後「冇人知」,已叮囑友人,若久不見其蹤影,就去拍門,查看她仍否健在。

故事2:傑哥:紀念亡母 為癌「捐軀」

侍母至孝的陳英傑,亦打算成為捐贈遺體者。他說母親節將至,為紀念亡母,決定「捐軀」,更希望幫助到醫學研究,解構癌症成因,找出適切治療方法,幫助癌症病患。

「軀體只不過係臭皮囊,做人應該瀟灑啲,要放下對肉體嘅執着!」六十八歲的陳英傑,自幼受母親薰陶,積極行善,除希望有生之年盡力貢獻社會,即使自己油盡燈枯,仍繼續奉獻做到「連渣都不放過」。出身於台灣清貧家庭,父母務農維生,他說,人生匆匆數十年,與宇宙一百三十億年比較,人類實在很渺小,不應執着,「人死後,肉體會腐爛,最後化為灰塵,何不做些有意義嘅事,幫助醫學嘅研究?」

陳英傑表示,早前得悉有關遺體捐贈計劃,便決定捐出遺體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他說,九二年母親因癌病離世,傷痛之餘,他成立泰山公德會,推動癌症病人服務。而今次決定「捐軀」,是想紀念及報答已離世的母親。其妻子對他的無私奉獻,亦十分支持,更表示考慮效法,死後捐出遺體。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