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之間的論爭,在香港方興未艾。當香港產業漸見單調空洞,貧富懸殊益發嚴重,社會階梯流動不再活躍,二、三十歲的一代對五、六十歲的一代壟斷把持着社會的經濟命脈和資源,非常不滿,認為他們只是生得逢時,乘香港經濟起飛而累積財富,現在卻霸着茅坑,打壓下一代向上流的機會。年輕一代歸咎於老一代人的抱殘守缺,見識視野不足,未能適應急速轉變的世界,所以才令香港走入現在的困局。老一代則埋怨年輕一代怎樣沒有理想、能力不足、不能吃苦,總是碎碎唸着自己年輕時要比現在的新一代要好得多。

不少社會學者都在這個議題上發表有趣的見解。但驚訝的是,很少人會從社會人口年齡結構來入手思考這個問題。我早前曾引用「三分之二的世事,由人口決定」的說法。世代問題根本就直接是人口問題,怎能不先看年齡結構的數字才討論?

事實上,只要看看過去數十年香港人口年齡中位數的變化,整個世代論爭的問題根源便會清晰得多。一九八一年香港人口年齡中位數為二十六點三歲,其後每十年以大約五歲穩定上升,直至二○一一年最近一次人口普查,香港年齡中位數已達四十一點七歲。這些數字告訴我們,先不論教育程度或當時的經濟大環境,八十年代初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其實已可說是「老」人!在社會上,比他們年紀大的總體人數不算多,競爭亦因此較小,故對上一代沒有甚麼阻礙發展的埋怨。但到了現在,三十出頭的香港人,相比年齡中位數還要年輕十歲,亦即有遠多於一半人口比他們有社會經驗地位,向上爬怎會不是困難重重呢?

問題在整體社會對每個年齡階層的成就期望沒有與時並進,於是老一輩的人認為三十出頭的人應該已能做到很多東西,能夠獨當一面,所以對大部分仍在掙扎的年輕人感到失望。相反,年輕人乘載着這份期望,但面對龐大的上一代人口,未能出人頭地,因此有很多怨懟。

不少發達國家都面對相同的世代問題,根源同是人口年齡結構的急速變化。至於問題如何解決,卻是更深的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