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總編輯張劍虹日前在報章專欄表示,將推出與《蘋果》網站點擊率掛鈎的獎勵計劃,旋即在媒體行業中引起巨大爭議。

毓民在大眾媒體工作多年,亦曾創辦網上電台,熟知網上媒體的生態,網上媒體一直都有比併點擊率的風氣,不同的facebook專頁也常常攀比誰能吸引更多的「like」(讚好)。毓民向來對之不以為然,自己營辦媒體是着重知識和理念的傳播,是否得到廣大聽眾的愛戴也是其次。

當增加點擊率成為媒體所追求的目的,因而無所不用其極催谷點擊率,完全淡忘當初啟迪民智的初衷,例如把網台時事評論節目變成組織內部矛盾總爆發的肥皂連續劇,固然能大增點擊率,但對香港的民主事業又有何幫助呢?

《蘋果》屬主流媒體,聲名本已狼藉,現在還要引入點擊率的經營概念至網站,配以分紅制度,驅使公司內的記者互相競爭,終使記者怨聲載道,更有資深記者在facebook發文批評,以地產經紀與保險經紀跑數維生的模式比喻分紅制,痛斥「如同馬會按投注接線生落注次數分紅的小學雞思維」。毓民說,「肥佬黎」與「沙膽虹」的作為直是「投骨鬥狗」,拿出少量花紅獎金誘使記者互相惡鬥,端的是侮辱新聞行業!

《蘋果》不少記者為求生存,自然會訴諸讀者最原始和簡單的欲望,大肆報道女星「走光」或是桃色風化事件,周日文化版的一些深度專題及港聞版有水準的偵查報道等點擊率稍低的新聞,可有人願意苦心經營?

日常《蘋果》港聞或政治版的時事及社會新聞編輯,為求哄動,不加查證就匆匆見報,今年一月初毓民已在本欄批評其斷章取義報道「林奮強歧視新移民」的醜聞,實行「分紅制」後,類似事件甚至捏造新聞恐怕會無日無之。

網上有博客整理了《蘋果》「動新聞」前年(二○一一年)二月至十一月的內容,列出點擊率首二十位的「動新聞」,泰半為黃色新聞,東京核災只是排第十六位,似已預示了未來《蘋果》的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