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五一,年年遊行。昨日五一勞動節,照例又有不少勞工團體上街爭取勞工權益,提出各式各樣的訴求。但與過去不同的是,在泛政治化的今天,勞工問題往往摻雜許多政治因素,令勞資矛盾更加複雜,更難化解。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號稱國際都會的香港,貧富懸殊日益嚴重,在職貧窮比比皆是,港府無力平衡社會利益,平息民怨,導致仇富仇商情緒不斷升溫。以擾攘一個多月的碼頭工潮為例,顯然已不是單純的勞資糾紛,既是整個社會泛政治化的縮影,也是香港日益沉淪的寫照。

儘管法定最低工資今日起提升至三十元,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大吹牛皮,指最低工資令基層勞工收入上升,預計新水平實施之後,打工仔可進一步分享經濟成果,可惜事實並非如此。早前有團體研究顯示,最低工資實施兩年,本港在職貧窮家庭仍然超過十七萬戶,僅比法例生效前減少八百戶,逾半在職貧窮家庭的生活水平甚至比綜援還不如。事實上,最低工資有利有弊,一方面使基層勞工收入上升,一方面刺激物價上漲,許多基層家庭得不償失,生活負擔不減反增,這又豈是薪優糧準的高官所能體會,所謂分享經濟成果不知從何談起。

最低工資成效不彰,難怪社會對設立法定標準工時意見紛紜,莫衷一是。眾所周知,標準工時比最低工資更加複雜,更不容易平衡勞資利益,如果強硬推行,隨時弄巧反拙,徒惹爭拗,增添矛盾,造成僱主及僱員雙輸的局面。

歸根究柢,香港之所以陷入這種困局,主要因為產業結構太單調,缺乏新增長點,經濟猶如一潭死水,基層員工的待遇又怎麼可能提高?最不堪的是,香港顯然已陷入惡性循環,經濟環境愈差,基層市民生活愈苦,民怨愈大,社會便愈政治化情緒化。在這種氛圍下,港府動輒得咎,寸步難行,自顧尚且不暇,遑論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回歸十六年來,香港經濟兜兜轉轉,始終無法突破發展樽頸,這正是所有政治、社會及民生問題的根源所在。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日前警告,香港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競爭優勢開始弱化,情況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社會應該高度警覺,認真思考。而港府高官亦慨嘆,內地五年的經濟發展,香港需要十五年才做得到。知之非艱,行之惟艱,面對這種困局,港府究竟有甚麼良方妙藥呢?又有甚麼辦法令市民的生活獲得實質改善?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香港問題千頭萬緒,說到底就是因為缺乏活水。港府一日無法走出政治泥沼,打破施政困局,為經濟引來源頭活水,打工仔的處境只會一日不如一日,香港也只能在紛紛擾擾之中繼續沉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