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因誤食毒菇而不適的個案屢見不鮮,醫院管理局發言人表示,就本港菌類而言,毒性大致分三種,醫護人員會視乎病人的臨床情況提供合適的治療,並建議市民在求診時帶同剩餘菇菌,以便醫院查出毒素類型。

本港菇毒種類包括神經迷幻型、原漿型及胃腸炎型。神經迷幻型含神經系統毒素,患者出現流汗、幻覺和麻痹等徵狀;原漿型則令人出現霍亂般腹瀉、肝炎及腎炎,死亡率高;胃腸炎型含胃腸刺激毒素,進食後三數小時,會出現惡心、腹痛、腹瀉和嘔吐等徵狀,亦是香港最常見的類型。

急症科專科醫生彭繼茂指,市民食用菇類後如出現中毒徵狀,應立即求醫,趁毒物未被消化前為患者洗胃,令傷害減到最低。香港中毒諮詢中心發言人則指,一般菇毒治療方法有三種,包括支持性治療,例如為心臟虛弱的患者注射強心針,或為出現呼吸困難的患者提供氧氣;第二種則是淨化治療,為患者灌入清水或牛奶,稀釋有毒物質及減少毒物;如進食時間尚短,可讓患者服用解毒劑如活性炭飲料等,藉此氧化、吸收或中和毒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