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灰白:水貨與民生

不明白為何這麼多香港人要為水貨客說好話,把帶賣水貨當成是一種正常商業活動,甚至指摘政府打擊水貨等同干擾自由市場,認為水貨活動反映部分市場供求失衡現象,是消費者自我調節市場力量的對策。

假如水貨活動小規模進行,把本地供應充裕的貨品供應其他不足的地方,問題當然不大;假如成行成市,變成公開的走私漏稅活動,入境一方不加限制,也是各家自掃門前雪。但當這些活動嚴重影響本地市民生活、社會秩序、消費物價,便必須首先保障市民基本利益,睦鄰與否只是次要的考慮。

日前消委會發表超市物價調查數據,單從奶粉一項可見水貨活動對零售價格的影響。供應商以供求為由,借水貨活動造成供應緊張局面,全面提高進口批發價,結果不獨內地家長要高價購買水貨,香港孩子也要陪內地孩子捱貴奶粉。供應商若把奶粉直接輸入內地,便不會影響本地供應,卻要付關稅、搞零售,倒不如通過香港水貨客供應內地,既省時省事,又可大斬港人一筆,何樂而不為?

不單奶粉,其他在內地有一定需求的貨品也可照辦煮碗,香港零售商只要有生意可做,維持一定利潤,哪管消費者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政客對水貨活動的態度不是包容,而是包庇。陰差陽錯令奶粉問題得以暫時解決,水貨活動仍須受到適度控制。

譚榮邦 前政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