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小氣候:第二類嬰兒大而化之

有時真的很「佩服」特區政府的文膽,輕描淡寫已把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彷彿甚麼事也沒有發生,市民可以繼續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忙碌。不是嗎?雙非兒童對香港社會的綜合影響愈來愈大,人口督導委員會日前舉行第三次會議,討論單程證制度及非本地居民在港所生子女(「第二類嬰兒」)對本地教育及醫療服務的需求,所謂「第二類嬰兒」就是雙非兒童,督導委員會發出的新聞公報略施文字技巧大而化之,雙非兒童問題成為人口督導委員會的一個人口來源小分類,而且問題不難解決!

單程證制度不難理解,就是港人在內地家人透過內地有關部門審批單程證,有序來港團聚,自九七年七月至去年十二月底,共有七十六萬人持單程證來港,成為香港人口增長重要來源。由於每日單程證名額固定在一百五十個,各類社會服務規劃有數得計,單程證新增人口不會為公共資源分配帶來突如其來的衝擊。不穩定因素來自「第二類嬰兒」,就是坊間統稱的雙非兒童,特區政府捨約定俗成的說法,巧立「第二類兒童」的分類可謂用心良苦,雙非兒童含有貶意,從身份上區別他們的背景與父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所生子女有所不同,最怕平機會哪一天如獲至寶認定雙非兒童說法有歧視成分,到時不但全港市民須一夜改口,特區政府也隨時被指帶頭歧視雙非兒童,當然要做足防禦措施,「第二類嬰兒」如果不加解說,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是甚麼分類,當然不會惹來歧視之嫌。

不管是雙非兒童也好、第二類嬰兒也好,最重要是這二十萬人最終有多少人回流,當局估計約有一半雙非兒童日後返港居住,另有約兩成兒童選擇每日以跨境方式來港就學,預計小一學位需求將於二○一六/一七至二○一八/一九學年達到高峰期,以當局較早前應對北區小一學額不足的做法,到時仍會以加班、加人、重開空置校舍及跨區借位等方式應對,由於特區政府認定雙非兒童對香港教育服務需求增加只屬「短暫現象」,加上湧港高峰期在三年後才出現,怪不得官員向人口督導委員會匯報雙非兒童問題顯得如此樂觀,只需東修西補,已足以應付雙非兒童未來對香港的影響。

雙非兒童對香港社會公共資源到底帶來多大和多深遠影響,恐怕不止於教育或醫療服務問題,還有住房、社福、以至交通服務和公共空間的額外負荷,雙非兒童不會一個人回流香港,起碼會由父或母陪同來港,就算特區政府估算準確,只有半數人回流,香港最少額外承擔二十萬人,事實上雙非兒童與家人回流香港絕不止此數,特區政府是否在做鴕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