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之聲:再論愛字號衝擊非暴力

城市大學日前有一個「佔領中環」論壇,原本公眾最期待的是戴耀廷及陳雲公開對談,最後卻是「愛護香港力量」中人「突圍而出」,全程叫囂搗亂,甚至站上摺疊式的小桌上指罵。

有別於早前另一個城大「佔領中環」論壇,這次不致腰斬,總算是略有進步,但「愛字號」人馬的行動同樣升級。他們帶出的問題,需要更深入的討論。

過去百多年來,世界各地的非暴力抗爭,成功例子不少。但當權者不笨,他們都會尋找對策:在香港,政府及背後的中聯辦,一邊收買主流傳媒,對抗爭偏頗報道,另一邊警方引進大量「非致命武器」,例如胡椒噴霧及音波炮,鎮壓時又自稱「最低武力」,公眾接受此種說辭,非暴力抗爭的道德控訴力自然大減。而在大陸,他們也曉得動輒出動公安、武警甚至軍隊鎮壓,政權僅餘的形象會更受耗損,結果他們成立一些像是「國保」的外圍組織,專幹髒活,打壓維權。「愛字號」的興起,就是這種大陸模式引進香港。

人們可以設想,假如「佔領中環」靜坐行動啟動,被「愛字號」衝擊,主事者該如何應對?再想深一層,不用等上街靜坐,在戴教授心中認為十分重要,視之為「煉製核彈」的「萬人商議日」,派人混入生事,甚至人數上反客為主,已經可以把「佔領中環」行動化為一場鬧劇,甚至落得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下場。

非暴力抗爭在香港往往變成一面道德免死金牌。而抗爭運動原初之目的及成敗,反而成了次要,運動失敗了,甚至可以宣稱「精神不死」、「道德勝利」。

抗爭運動,力爭當權者接受抗爭者及大眾的訴求,是本。抗爭者能否展現出道德形象,是末。抗爭者過分顧及自己的道德形象,不單本末倒置,甚至是近乎假冒為善。道德是個人修養,有修養者,道德情操會自然流露。

甘地曾如此說:「如果你心中有暴力,那就走暴力抗爭路線好了,別披上非暴力的外衣,掩飾自己的無能。在任何的日子,暴力總優於無能,因為暴力的人有希望轉化為非暴力,但無能的人不會。」這番說話,值得我們反思。

黃毓民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