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牯嶺街少年

上海復旦大學日前爆出一起投毒案,碩士研究生黃洋經搶救無效,不治身亡。

據悉,黃洋中毒的物質初步確定為N--二甲基亞硝胺。該物質毒性強,是實驗室肝病研究室觸發試驗時用於致小白鼠肝硬化的,較小劑量的長期暴露也可能增加肝癌風險。這種物質能迅速代謝,難以找到殘留物,普通醫院並無庫存,一般由課題組購買。

至於投毒者,嫌疑人是黃洋的室友,但兩人並非同一專業的學生。嫌疑人和黃洋之間有何深仇大恨,導致他涉嫌對室友痛下殺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嫌疑人最終被證實為作案者,那麼,首先他是一個精密的殺人者。從九十年代開始,大學校園曾爆出數起鉈鹽投毒事件,犯罪手段普遍帶有高智商特徵,極不易被外人發覺。其次,他還是個極端的、精密的利己主義者,殺人的目的從來都是為己,其平時表現高素質的優秀,卻善於偽裝和配合,能在不動聲色中利用匪夷所思、冷漠兇殘的手段殺人於無形。

嫌疑人家境厚實,被視為品學兼優學生。他喜歡看台灣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對影片中和自己經歷相似的主角「小四」,大讚為「勇敢倔強的少年,不帶丁點娘炮」,並感嘆現實社會「安全感成了金子般的東西」,揚言「帶種的就來真的」,「出來混,就不要怕死」。

由此感嘆,嫌疑人為何會成為復旦的「牯嶺街少年」?他又為何會一步步將自己演繹成現實版的小四?儘管這類兇殺案屬於極端個案,卻折射出學校教育在教人成長為人上的短板,很值得反思。

尤可夫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