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價機制只換湯 港鐵暴利不換藥

千呼萬喚之下,港府完成港鐵票價可加可減機制檢討,將會加入新計算因素,港鐵在今年六月加價幅度相應下調,並會推出一系列票價優惠回饋乘客。連串措施洋洋大觀,可惜美麗包裝掩飾不了虛應民情的事實,港鐵在大賺特賺之下繼續加價,社會殷切期望的票價穩定基金無影無蹤,可見票價可加可減機制檢討,只是巧立名目小修小補,以小恩小惠糊弄市民。

港鐵新票價可加可減機制,除了調整計算方程式,尚新增三項因素,包括盈利、服務表現與市民負擔能力。今年六月開始,港鐵須按業績表現與市民分享利潤,每年撥出一定比例回贈乘客;今後一旦服務延誤超過三十一分鐘,當局將會向港鐵罰款,撥入新設立的「票價優惠帳戶」,為乘客提供第二程折扣;至於市民負擔能力,港鐵日後加價幅度將不高於家庭入息中位數按年變動上限。

港府官員沾沾自喜稱,使用新機制後,港鐵今年加幅將由百分之三點二,下調至百分之二點七,加幅下調半個百分點,導致港鐵今年票價收入減少近二億九千萬元。問題是以港鐵年賺百億元的盈利能力,就算加上其他票價優惠措施,收益也只是減少數億元,根本微不足道。公眾不禁要問,港鐵年年賺大錢,為何港府不趁今次檢討票價可加可減機制良機,引入盈利表現與加價直接掛鈎安排,規限港鐵每年盈利達到指定水平,必須自動凍結加價,甚或減價,新票價機制漠視市民訴求,等於為港鐵未來五年提供新的加價保證,繼續追求盈利最大化。

港鐵每年盈利除了票價收入,還包括沿線物業發展利潤,以及海外業務收益等,港鐵一向把帳目分開計算,拒絕以其他收益補貼鐵路營運開支,一直為人詬病。按照票價可加可減機制新安排,港鐵須從去年盈利撥出約一億五千萬元回贈乘客,可是相對於去年大賺百億元的豐厚利潤,簡直是九牛一毛。事實上,社會強烈要求當局制訂利潤上限指標,規定港鐵把每年多賺的盈利成立票價穩定基金,避免年年加價,當局今次在新機制引入分享盈利因素,表面上採納了民意訴求,十分動聽,可是計算比例只屬象徵式,對票價加幅影響極微,難與成立票價穩定基金相提並論,更較港鐵直接推出票價優惠支出相差甚遠,分享盈利之說,只是口惠實不至。

歸根究柢,港鐵現行票價結構脫離市民實際負擔能力,才是問題關鍵,票價優惠措施純屬數字遊戲,港鐵撥出部分加價收益回贈乘客,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並不影響港鐵實際盈利,港鐵是主要交通服務機構,每年賺得愈多,代表市民負擔愈沉重。

通脹高企,港幣購買力持續下跌,面值儼如日圓,市民對今次檢討港鐵票價可加可減機制期望甚殷,就算不減價,最少也應凍結票價,結果卻是換湯不換藥,再一次令人失望。所謂票價機制檢討,不是保障市民利益,而是保障港鐵利益,所謂「民生無小事」,不知從何說起。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