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之聲:政治通識不要「冷」

應屆文憑試通識卷的題目近日成為熱話。卷一資料題出了有關「拉布」的政治議題,這部分所有題目考生必須作答。試後不少學生表示對政治沒興趣、不認識,平日很少留意政治議題。報道指有學生稱對拉布的印象是拖時間,亦有考生因怕答案與官方的立場不同,即使了解拉布的意義,最終仍答了認為容易取分的建制立場,支持「剪布」。

通識文憑試已踏入第二屆,可是有關政治議題對普遍考生依然較困難,情況的確叫人深思。其實這世代的考生要認識不同時事或政治議題,比起十年前的考生已容易得多,無論是透過YouTube還是facebook,都有相當多的途徑了解不同議題,不少考生試後傳訊感謝袁彌明拍攝的《政治BB班》YouTube片段,其中一集提及議會內為何會出現拉布,使他們懂得回應關於拉布的爭議。而在社交網絡亦對政治有相當多的評述和轉載,可見現在接觸時事並不困難。

看來,中學界仍未完全適應通識教學,依循舊日側重背景資料的說明,未有緊貼當前政局,更新、補充不同的認知和分析,令考生對政治不以為然,甚至脫離時局,即使日常接觸相關資訊的機會增多,亦無補於事。

事實上,不論是考試取分還是現實生活,如孫中山所言「政治乃眾人之事」。政治議題本質上非常重要,與經濟狀況、社會民生環環緊扣,亦是讀書學習的大勢所趨,不能避談。最令我擔心的,是得悉有考生連應試也「自我審查」起來,不敢直言分析自己的見解,刻意猜想考評背後的政治立場,為分數迎合論點。似乎國民教育沒有全面推行,學生遇上與兩地政治相關的問題已學懂投機取巧,主動放棄自己深信的立場。

不過,即使官方考評未必存在明顯的政治審查,卻亦有教師反映在考試作答上,親建制的內容比較容易表達、取分。這與立場無關,而是較保守的論點相對寬鬆簡單,批判政府行政和制度問題,掌握知識和分析能力要求較高,論述不易,考生也許為求取分,捨難取易。長此下去,即使日後令學生認識多了政治議題,現實上通識教育亦有「赤化」的危險。

陳志全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