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經濟非萬能 施政有為有不為

花無百日紅,香港連續十九年獲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這頂桂冠還能保持到甚麼時候呢?美國智庫學者警告,隨着港府加強介入市場,推出多項規管措施,香港經濟自由度已嚴重受損,最終將失去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寶座。

學者舉出港府三個干預市場的例子,包括限奶令、加徵物業交易印花稅,以及推行最低工資。學者認為限奶令做法不智,港府應藉「奶粉荒」創造商機,而非限制奶粉出口;至於以印花稅辣招解決房屋短缺問題更是大錯誤,反映港府短視;實施最低工資制度亦為自由市場帶來隱憂,倘若工資持續上升,勞動市場將會面臨裁員壓力。毫無疑問,港府這三項施政舉措,推出時已引起極大非議,限奶令更成為眾矢之的,執法錯漏頻生,而且挑動中港矛盾,堪稱港府以公權力干預自由市場的反面教材。

事實上,美國傳統基金會本年初已指出,如果香港繼續實行民粹政策,將會影響未來得分,限奶令就是一項矯枉過正的民粹政策,接連推出印花稅辣招壓抑樓價也是異曲同工。雖然香港今年仍名列最自由經濟榜首,其實得分已被排名第二的新加坡追近,看來香港失落寶座只是時間問題。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新加坡一向以政府強勢行政主導見稱,只要有需要,從不猶豫出手干預市場,結果不但未有影響自由經濟排名,反而持續上升,成為香港最大競爭對手,足證維持自由經濟不在政府是否介入市場,而是如何介入。

前朝曾蔭權政府一直高舉所謂「大市場,小政府」的幌子,把無所作為發揮到極致,逃避解決經濟和民生問題的責任,激化社會深層次矛盾。經濟轉型兜兜轉轉,產業結構單調,綜合競爭力下降;加上樓價飆升,貧富差距擴大,安老問題不斷惡化,全民退休保障無着,民怨持續升溫,而港府猶在胡混度日,一味以自由經濟做擋箭牌,不是對民情訴求充耳不聞,就是虛應故事,搪塞責任,香港社會亂象叢生,爭拗不斷,說到底正是因為港府以自由經濟為名誤盡蒼生。

令人遺憾的是,現屆政府聲稱「穩中求變,適度有為」,結果卻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推行政策往往圖政治方便討好民粹,即使收到短暫效果,也留下深遠後遺症,更予人「閉關鎖港」口實。表面上,限奶令讓市面奶粉供應恢復正常,可是隨着限奶令由短期行政措施變成法例,奶粉從此成為出口管制商品,市場再無機會透過調節供求打造針對內地需要的奶粉出入口生意,而且解禁無期。至於以印花稅辣招控制樓價,只會加劇供應短缺,無助紓緩住宅單位中短期供求失衡問題。

自由市場不應放任無度,但政府介入也應知所節制,過猶不及只會窒礙市場自我調節功能,削弱營商靈活性與競爭力。香港作為最自由經濟體,港府施政應把握方寸,有所為有所不為,否則只會自毀根基,自我沉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