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知健:基因異變 致消化道腫瘤

提及消化道的腫瘤,最多人聯想起的是大腸癌及胃癌,但事實上小腸也可以長出腫瘤,較常見的是胃腸道基質腫瘤,源於消化道壁黏膜內的神經細胞出現突變,導致腫瘤在體內形成,其致病的主因是身體一個名為KIT(CD117)的基因出現異變,與生活模式、飲食習慣或遺傳等沒有關係,令人防不勝防。

胃腸道基質腫瘤可以於消化道的任何位置生長,包括食道至肛門。當中六至七成個案生長於胃部,另兩成多出現在小腸,約有百分之五個案生在大腸,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胃腸基質腫瘤的標準治療方法。雖然病人的存活率超過八成,可是復發率甚高。近年,醫學界在治療胃腸基質腫瘤上取得突破,一種用來治療慢性血癌的標靶藥物「伊馬替尼」,發現能有效抑制KIT基因,增加患者的存活率。於是為了減低病人在手術後出現復發的風險,醫學界提出以「伊馬替尼」作為術後的輔助治療,此藥的耐受性良好,常見副作用輕微。

由於此病可說是沒有明顯的風險因素,所以市民亦應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尤其是中年人士,若出現胃腸道徵狀,例如胃痛、消化不良、腹痛及便血等,應盡早求醫找出病因,接受適當的治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岑信棠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