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灰白:碼頭風雲

午夜路過葵涌貨櫃碼頭,仍然燈光火着,裝卸活動忙碌進行,但原來在其中一個角落,一場工潮正在展開,有外判工人為要求加薪不果而進行罷工。

三十年前在葵青政務處工作時,貨運業開始騰飛,當時只有五、六個貨櫃業營運商在經營,但貨運吞吐量已在國際上穩執行業牛耳,因為軟硬件設備齊全,工人願意拚搏,效率冠絕全球,連當時規模最大的鹿特丹港也瞠乎其後。貨櫃碼頭提供的都是筍盤工種,薪高糧準,在那裏工作的人都煥發出一種自豪感。時移世易,當貨櫃進入集裝箱時代,香港物流業受到嚴重衝擊,競爭力大不如前,貨櫃公司紛尋開源節流之道以求自保,部分工種因生產力追不上工資增長而不再吃香,成為今天工潮遠因。

工潮所以產生,勞資雙方肯定各有難處,旁人難以置喙,必須有關人士及時作出斡旋,阻止小事化大。星星之火不可不防,今天民怨沸騰,工時工資問題早被政客騎劫為政治議題,用作激化社會衝突的工具;財團壟斷市場,忽視企業良心,造成社會不公義的情況確是實情。一句已經外判便企圖撒手不管,也是情理有悖;工作可以外判,責任不能外判,是對企業起碼的要求。

物流產業雖未至岌岌可危,也是危機四伏,政府絕對不能輕視這次工業行動在產業、勞工、政治各方面可能引起的嚴重後果。

譚榮邦 前政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