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之聲:從喬曉陽底線說起

三月二十四日,喬曉陽在深圳與三十七名親北京立法會議員座談,提出「三個堅定不移」:中央政府在一七年實行普選的立場,特首人選必須是「愛國愛港人士的立場」,普選辦法必須符合《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都是堅定不移的;堅持不能接受「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特首是條底線,否則中央與特區關係屆時必然劍拔弩張,香港和內地的密切聯繫必然嚴重損害;而愛國愛港這標準,未來會依次由未來的提名委員會委員、香港選民及中央政府判斷。

喬的底線令泛民嘩然,但毓民見怪不怪,反正打從中英談判起,毓民已不信共產黨的所謂「承諾」。但共產黨打出這張令泛民一次又一次「失望」的底牌,以冷戰史角度觀之,可讀出另一重趣味。

美蘇對壘,各有盟邦或「衞星國家」。西方陣營雖以「自由世界」自居,但也有不少污點,如一九五三年,民選的左傾伊朗總理摩薩台欲國有化英資的「英伊石油公司」,英美情報機關組織政變推翻之;一九七三年,智利民選總統阿連德立場親近社會主義,外交與古巴友好,結果美國中情局又是策動政變。

至於蘇聯,一九五六年,匈牙利總理納吉順應民情,要求蘇軍撤出國土,及試圖退出「華沙公約」,結果蘇聯出兵彈壓;一九六八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杜布切克推行「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改革,立場比納吉溫和,但仍不容於蘇聯,結果「布拉格之春」也以紅軍及華約部隊聯手入侵收場。

當時的中共宣傳機器,對上述西方陣營所為,以「帝國主義」稱之;對蘇聯之於「布拉格之春」,則定性為「霸權主義」。

摩薩台、阿連德、納吉及杜布切克被主子拉下台,為的都是「對抗」二字。香港當然不是國家,卻是國際觀瞻所在。中共自稱「和平崛起」,相信將來在香港不需勞師動眾策動政變,但喬的底線與美蘇冷戰時所為並無二致。中共會成為怎樣的超級大國,會否比美國更霸道,看看現在的香港可知一二。

黃毓民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