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攞綜援下降脫貧假象

顧問老師: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黃昌榮

綜援個案持續下降,因為港人自力更生?昔日港人靠拚搏脫貧,由草根走上中產再攀到上流階層,獅子山下的傳奇頌揚至今。但今天的低下階層活於貧窮線下,要靠社會援助度日,「個人努力、逆摬自強」等詞,是否足以解釋當中因果?

Q:有官員認為,綜援數字下降與港人自力更生精神有關,你認同嗎?

A:不完全認同。根據人口統計數字,青年入息中位數十年以來沒有增加,跟不上通脹升幅。加上現行申領綜援的程序繁複,入息審查嚴謹,都令有需要人士卻步,當中有人放棄申請打工,但從事的工作收入比綜援金額還要低,淪為在職貧窮,生活捉襟見肘,卻被解讀為「自力更生」。其實領取綜援等社會援助是市民基本權利,政府應主動援助渡過生活難關。

Q:貧窮是否個人際遇問題,政府有否責任援助?

A:今天,一個人或貧或富,並不完全關乎個人際遇,亦與全球化經濟有關。就如經濟轉型或全球化過程,令結構性失業問題出現,某些職位不再存在於勞動市場。而即使因為家庭或個人因素而要活在貧窮線下,政府亦應為他們提供援助,讓他們有機會貢獻社會。

延伸思考

1.本港的社會保障是否足夠?

A:不足夠。現今港府對市民的退休保障不健全,低薪人士、自僱人士和家庭主婦等都不受強積金計劃保障,香港貧窮人口不少都為長者,而隨著人口老化,貧窮問題會更為嚴重。除此以外,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首先要訂定統一而合理的貧窮線,可參考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即入息中位數的一半;其次要寬鬆綜援的審查制度,歡迎有生活困難的市民接受援助,亦要為市民提供基本社會服務,如低廉的醫療、教育和住屋。

2.非政府組織在扶貧上有何角色?'

A:在扶貧上,相對政府福利部門,非政府組織,如非牟利社福機構,運作更為靈活,沒有煩瑣嚴謹的審查程序。他們接近民間,社區網絡廣泛,比政府機構更容易接觸社會上有經濟需要的人士。非政府組織可填補政府工作的漏洞,有政府的政策及資源支持,兩者配合才可令扶貧工作更趨完善。

3.本港社會保障系統,是着重扶貧還是脫貧?

A:香港的社會保障制度只有扶貧措施,目的只為扶助有經濟困難人士,用關愛基金填補綜援制度不足,這些援助措施卻不為幫助人脫離貧窮。要使人脫離貧窮,除了福利援助制度,更要改革稅制,令資源分配變得更公平,才可令低下階層有機會向上流動,脫離貧窮。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