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風波激矛盾 矯枉過正毀港譽

一法立,一弊生。港府推出「限奶令」後,雖然暫時解決市面奶粉供應短缺問題,卻由於「殺錯良民」引起內地民眾反感。海關繼日前錯誤拘控攜帶米奶粉離境的南京旅客之後,再被揭發同類個案,執法部門連成人奶粉是否在限制之列亦莫衷一是,令人質疑到底還有多少宗冤假錯案。事件反映當局推出限奶令思慮不周,導致前線人員執法混亂,不但激化中港矛盾,而且損害香港形象。

當局以「先訂立、後審議」方式實施限奶令,有關法例草案仍待立法會審議通過,想不到已狀況連連,海關執法接連出錯。涉案的內地旅客先後攜帶米奶粉出境,雖然均據理力爭,認為米奶粉不在管制之列,最終仍然被海關拘捕,須交付保釋金及扣押貨品,擇日回港受審,案件經內地傳媒廣泛報道,港府才承認出錯,撤銷檢控。最令人非議的是,海關製造冤案之後,不但道歉欠奉,而且要求內地旅客自費回港領回米奶粉及保釋金,引起大批內地網民不滿,批評香港海關傲慢無理。

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里,海關錯誤執法殃及無辜,本已理虧,善後處理手法同樣差劣,堪稱香港形象公關大災難。其實涉案內地旅客曾經建議海關負責來回旅費,又或是郵寄貨品及匯款,均被海關拒絕。限奶令早已挑起內地民眾反感,措施滲入中港矛盾敏感議題,當局發現出錯後,仍然掉以輕心,放任前線人員輕率處理,不但錯失補救機會,而且形同對當事人二次傷害,加劇內地民眾的不滿情緒。

海關執法連番出錯源於限奶令條文不清晰,前線人員對限帶奶粉種類各自詮釋,造成「有殺錯,無放過」亂象。可以說,當局草擬限帶奶粉措施過程粗疏,矯枉過正,只圖政治方便,為求平息部分港人的不滿,討好民粹,以急就章手法應對,不惜採取嚴厲行政手段干預自由市場運作,才是始作俑者。限奶令匆匆出台,後遺症陸續浮現,當局諉過於奶粉種類繁多,聲稱海關將會吸取經驗與教訓,盡量避免日後執法再出錯,這種說法顯然令人難以接受。既然當局知道限帶奶粉出境牽涉層面廣泛,理應審慎從事,注意執行細節,統一前線人員執法認知,而不是先實施、再修補,現在一再鬧出冤案,可謂香港之恥,不僅損害香港形象,而且進一步激化本已躁動不安的中港矛盾。

內地傳媒評論奶粉風波,認為內地民眾對香港的負面看法,將不可避免對中央決策當局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奶粉風波成為港府聲言加強「內交」的反面教材,不但無助兩地融合,反而挑起兩地民眾對立情緒。

過去十年,個人遊旅客帶動香港多個相關行業興盛發展,今日出了種種問題,港府檢討政策無可厚非,可是一味採取形同「閉關鎖港」的斷然措施,表裏不一,既非待客之道,更間接助長排內情緒,試問如何化解兩地矛盾?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