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失傳

【記者譚美芳報道】政府耗資六百二十五萬元、歷時逾三年制訂的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終極報告及建議清單,最近終完成,下周二提交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審議,明年有望公布首份清單。建議納入的主項目有二百多項,除包括一些仍有進行的民間風俗如打小人、舞龍及太平清醮外,還包括一些迹近失傳的山歌及謎語等傳統藝術。不過,部分傳統藝術承傳人不足十人又年邁,亦有承傳人提供資料後不幸過世,令相關傳統藝術失傳機會大增。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九年八月,委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及制訂建議清單工作。康文署發言人表示,經過逾三年時間,中心完成了七百多個主項目及次項目的調查,其中一百三十多項由公眾申報,類別涵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所界定的五個領域,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及「傳統手工藝」等,整理後建議納入清單的主項目最後有二百多項。

報告下周二將提交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審議,為加快審議程序,委員會將於兩周內連開三次會議,務求四月中前完成工作,年中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公眾諮詢,明年公布首份清單。

「老人唱山歌怕畀人笑」

負責制訂建議清單的科大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承認,有部分承傳人提供資料後已等不及清單完成而過世,亦有承傳人拒絕提供資料,「嘆歌係葬禮度唱,有啲老人家認為唔應該隨便唱;有啲老人家亦唔想唱山歌,怕畀人笑。」他擔心有關傳統文化再不保留及找接班人,會面臨失傳。

諮詢委員會成員陳捷貴批評過去政府忽視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以致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促請政府盡快制訂措施保育。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舞龍是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