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之聲:再創香港電影新天地

台灣導演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最近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配樂、最佳視覺效果及最佳攝影四獎項,可說為華人增光不少。除了得到名譽及殊榮,電影公司亦得到豐厚回報,全球票房收益高達六億美元;而提供拍攝場地的社區亦因而獲得不少商機。

李安的成功與現時香港電影業面對的困境形成強烈對比。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香港電影業蓬勃發展,不少影片風靡東南亞,李小龍系列電影更揚威國際。然而,自九十年代中葉開始,香港電影業便一蹶不振。香港出產的電影由九十年代初的每年二百多部,銳減至二○一二年的五十部。雖然當局在一九九九年成立電影發展基金,以支持有利電影長遠發展的項目,但本地電影業仍是一落千丈。

香港電影業低落雖然與人工高企等因素有關,但不少面對相同問題的地區,電影業卻能迎難而上,例如美國電影的製作成本屢創新高,國民對電影的要求日漸提升,美國經濟又停滯不前,但荷里活電影不但屹立不倒,其影響力更隨着全球化而無遠弗屆。而近年台灣、泰國以至印度電影業在面對美國電影的挑戰下,亦能出產不少賣座的電影。

電影業仍能在上述地區生存,其實與政府的支持有密切關係。李安在台灣選取拍攝場景,一方面是因為他對台灣有獨特感情,另一方面亦是基於當地政府的積極協助。台中市政府不但提供面積達二千平方米的停機坪供李安建造造浪池,台灣政府更向他提供總值超過一億港元的補貼。

與此相比,不少電影公司計劃在香港拍攝影片時,均因重重的官僚關卡,耗時甚久才能開展拍攝工作。最近便有一間華資電影公司希望在政府總部及新立法會大樓取景拍攝,卻遭當局婉拒,不但拍攝工作受阻,電影的構想亦因此而要作出改變。

香港電影業受到政府冷待,實在令人感到失望。香港電影業光輝的歷史會否一去不返,全視乎當局能否打破僵化思維,改變態度;如政府能痛改前非,香港電影業才有望創出新天地。

陳偉業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