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之聲:莫以後現代對抗前現代

港大法律學者戴耀廷上周回應,「九十席政改方案」是他三年前的構思,順手拿來拋磚引玉,如不接受,大可收回。話雖如此,他的構思,背後其中一個理據,可堪玩味。

他認為:「公民在現今的後現代多元社會,除了與他所處的地域有關連外,他是有着多元的身份……」故此他才會有「新功能組別」之議。

二月初毓民在《反鬧爆文化的根源》一文中簡介過後現代主義。如用其史觀去為世界歷史分期,中世紀及以前稱之為「前現代」,意謂世人依然以超自然、神秘或宗教,解釋世間以至宇宙萬物,政治威權亦以此為根基;十五世紀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中葉稱為「現代」,其時理性主義抬頭,挑戰君權與神權,最終科技文明主宰一切(即使是共產國家,也會自稱其實踐的是「科學社會主義」);二戰後的世界稱為「後現代」,科技文明依然主導世界,但其背後的啟蒙運動哲學,已受到多方批判及質疑,同時社會上的政治訴求亦趨於混雜及多元,另外,經濟結構也從工業轉型至服務業,最後是由各殖民帝國的瓦解,過渡至美蘇爭霸,再過渡至今天一極多強的國際局面。

在上文我也略談共產主義引進至中國的歷程。這與後現代思想引進至東亞地區,竟有如歷史重演。歐美國家特別是西歐,現代化已是大功告成,以後現代思想為主導,當然是合情合理。然而,單以香港為例,中共的專政本質,是秦朝的法家、明朝的特務政治,以及清朝的高壓與懷柔並用的奴化,骨子裏仍然是「前現代」,即使它披着一些現代化科技的外衣(實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劣質變種),甚至利用後現代理論,合理化自身的統治,例如「國情論」就是借用了文化相對主義。

將來爭取民主自治大功告成,後現代主義可用之於監察香港的本土意識,會否變質為狹隘沙文主義。但若在成功前,我們坐視中共及其代理人蠶食啟蒙階段的香港核心價值,仍以後現代思想為主導,我們的抗爭運動只會是建基於沙土之上,亦有如當下的左翼社運,在本土及抗共議題陷於被動和進退失據。

黃毓民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