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肥港鐵又賺錢 民生困苦有誰憐

港鐵公布去年業績,大賺逾一百三十五億元,是連續第三年盈利逾百億元。港鐵業績完全反映現行票價結構偏高,刮盡民脂民膏,利潤遠超合理水平,即使改革現行票價可加可減機制,極其量只是減緩加價幅度,不痛不癢。港鐵必須大幅減價,回饋社會,為其他公共交通機構樹立榜樣,減輕市民交通費負擔。

分析港鐵去年盈利狀況,表面上,稅後利潤較前年倒退百分之六點六,其實只是沿線物業發展收益減少,港鐵核心盈利來源的本地鐵路服務,去年總乘客量再創歷史新高逾十四億人次,較前年增長百分之四點七,車費收入水漲船高上升百分之七點七,平均每名乘客車費增加百分之二點九。一向以來,港鐵都視物業收益為額外利潤,並不補貼鐵路營運成本盈虧,港鐵去年利潤下降,其實只是數字遊戲,並非鐵路業務不濟,單以車費收入而論,港鐵已錄得可觀增長,不存在業務倒退問題。

去年港鐵錄得創新高的近一百五十億元盈利,仍然堅持按可加可減機制加價百分之五點四,是近年最高加幅,社會各界嘩然,港鐵迫於民情強烈反彈,宣布推出票價優惠措施。從港鐵去年的業績看,票價優惠不但沒有影響港鐵盈利,車費收益反而繼續顯著增長,證明市民反對加價合情合理。港鐵一味追求盈利最大化,而且賺得愈多,加幅愈大,港府則聽之任之,並沒有要求港鐵凍結加價,更遑論減價回贈市民,豈有此理。

港鐵票價可加可減機制變成只加不減,激發民怨,當局去年啟動檢討程序,準備引入更多計算票價變動的因素,包括港鐵服務表現、盈利情況及市民負擔能力等,預計本月底完成檢討。問題是港鐵年年賺大錢,源於票價釐定水平脫離市民實際負擔能力,港鐵賺取的是暴利,就算制訂新的票價可加可減機制,甚或凍結加價,仍不足以扭轉港鐵以超高票價賺到盡的現狀,當局與其花費精力小修小補可加可減機制,不如敦促港鐵盡快減價,先把票價結構帶回市民的合理負擔水平,再檢討應否引入港鐵利潤管制機制。

未來三、四年內,隨着港鐵多條新路線投入服務,可以預見,港鐵乘客量將會持續增長,帶動車費收入上升,是一盤名副其實穩賺不賠的生意。專營巴士面對港鐵競爭,勢必以乘客量流失作為申請加價藉口,影響民生。港鐵作為港府交通政策的最大得益者,不但賺取豐厚利潤,更助長專營巴士公司向市民開刀,如果港鐵再堅持加價,勢必掀起新一輪公共交通機構加風。

港鐵盈利愈多,代表市民的負擔愈重,痛苦愈大。本屆政府強調「民生無小事」,除了督促港鐵盡快減價,還應與港鐵商討利潤分配新安排,例如制訂盈利上限指標,把每年額外賺取的利潤全數回贈市民,又或是成立公共交通票價穩定基金,紓緩專營巴士公司面對港鐵競爭的加價壓力。公共交通票價變動直接影響民生,作為港鐵大股東的港府,必須督促港鐵善盡企業責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