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無利可圖 拓地說易行難

港府揚言寸土必爭,多管齊下增加房屋土地供應,除了拓展新界鄉郊土地,改變政府及社區用地規劃,釋放綠化地帶改作住宅用途,還會加快舊樓重建步伐。可惜形勢比人強,面對保育及政治爭拗,港府拓地建屋大計說易行難,連爭議較少的市區重建計劃,也是困難重重,加快步伐談何容易。

市建局公布最新的重建項目,將會收購深水埗多幢舊樓業權,涉及成本逾十億元,重建後提供一百四十五個中小型單位。由於地盤重建面積較細,加上賠償開支和樓換樓等安置條件,估計重建項目將會虧本。其實,市建局過去多個市區重建計劃都是蝕本生意,例如三年前為馬頭圍道塌樓慘劇善後,收購相連舊樓進行重建,虧損約七億元;而推動工廠大廈改建為住宅項目,也面對較一般重建項目為高的虧損風險。

未來四年,市建局物業發展將提供約四千七百個單位,港府已要求市建局全力推展「需求主導」重建計劃,加快市區更新步伐。由於不少舊樓重建受到地積比例和高度限制,以致難以收支相抵,市建局之所以願意做蝕本生意,皆因以賺錢項目補貼虧損項目。問題是長貧難顧,隨着市建局未來投放更多資源推動重建計劃,虧損將會持續擴大,市建局作為自負盈虧的法定機構,令人憂慮最終要由港府注資,變成由公帑補貼項目發展。

全港現有約四千幢樓齡五十年以上樓宇,而且未來十年還會以每年五百幢的數目增長,大部分舊樓坐落市區,土地發展潛力巨大。一直以來,市區舊樓重建進展緩慢,究其原因,除了收購業權過程繁冗,還受制於地積比例和高度限制等問題,重建項目利潤偏低,私人發展商缺乏興趣,單以市建局有限的財力,要負起龐大的舊樓重建計劃,根本不可能。

事實上,市建局多個重建項目由收購業權到完成重建,往往歷時逾十年或以上,市區重建變成細水長流,根本無法追上每年舊樓數目增加速度,不但未能改善舊區環境惡劣及安全等問題,而且浪費市區珍貴土地資源,製造更多存在倒塌風險的危樓。

窮則變,變則通,面對土地荒難題,適度放寬舊樓重建限制,提高地積比例和發展高度,可望提高發展商參與舊樓重建意欲,減輕市建局負擔。問題是當下社會氛圍紛紛擾擾,港府管治弱勢,任何涉及土地發展的新措施,都可能被解讀為政策向發展商傾斜,影響區內房屋密度和景觀,招惹各種激烈反對聲音,變成好事多磨,加快重建變成原地踏步。

說到底,香港並不缺乏土地,而是沒有善加規劃,地盡其用,加上種種人為因素,導致不少土地資源長期浪費。單靠市建局之力推動舊樓重建,根本難以滿足改善舊區環境,以及釋放土地潛力兩大需求,即使當局有決心增加房屋土地供應,可惜不是流於空談,就是遠水難救近火。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