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大地:台灣人的國族認同

台灣競爭力論壇日前公布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高達六成一,出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不見得要否認是中國人」的現象。

從歷史淵源來看,早年兩蔣反共,但未切割兩岸的國族認同;到李登輝、陳水扁時代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及「一邊一國」,兩岸成了「異己關係」;馬英九則用「中華民族」取代「中國人」,用「中華民國」來凝聚台灣共識,強調兩岸在政治和制度上的差異,繼續強化兩岸國族認同的歧異。北京對此憂心忡忡,認為兩岸應簽訂和平協議及建立軍事互信基礎,讓兩岸的國族認同靠攏。

對大陸促統抱有疑慮

雖然台灣本土認同高漲,但無礙中國認同,上述民調充分顯示台灣民眾務實理性的國族認同觀。不過,兩岸要進入政治談判或政治對話,台灣仍視為極敏感的議題。中共新領導人上台,新人新政新作風,「習連會」有着重要意義,北京希望透過兩岸兩黨高層對話來促談政治議題,但台灣仍顯疑慮,連戰在北京提及「一個中國」掀起漣漪,因為現在式的國家認同牽涉到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大多數台灣人所認知的「一中」就是中華民國,主張兩岸維持現狀。台灣是民主社會,兩岸政策不可能脫離主流民意,也就是維持現狀,對大陸的促統有相當的疑慮。

台灣社會普遍認為,兩岸官方的政治對話時機還不成熟,民間尚無此共識,北京透過指標性的政治人物來促談政治議題,但仍不能忽視民意趨向,應選擇從民間對話、相互交流、彼此了解做起。

在此背景下,民間論壇更顯意義,在「習連會」及北京對台部會領導人底定後,香江論壇也隨即開鑼,定於本月十五日在會展中心舉行,探討習近平時代的兩岸關係新挑戰,大陸學者王海良的講題是「分層對待並分段開展兩岸政治對話」;國民黨智庫成員、台灣前駐港代表鄭安國將闡述「兩岸關係無可迴避的深水區──政治議題的對話與協商」;而民進黨蔡英文的重要幕僚羅致政,將從綠營觀點看兩岸關係進程的快與慢。

另外,擁馬英九的政治評論家唐湘龍將發表「兩岸政治對話,宜早不宜晚──從連戰出訪談起」。他近期提出「兩國一族」論述,認為這是較具彈性的觀念和做法。他表示,台灣人對國族認同很有彈性,只要有助於提高存活能力的,都願意改變。

江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