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雋永:騎呢獎學金

預算案中最「騎呢」的,要算四億八千萬元資助二十名尖子學生到海外著名學府留學。是否為資助升讀的課程設限仍在爭論,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就一心希望動用此撥款培養英語及幼兒教育人才,趕及在十五年免費教育實施前做到人才到位。筆者對教育局的思路不太理解,甚至有感資源錯配。

第一,香港尖子如已達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等學府的入學要求,幾乎可以申請任何坊間或該院校的獎學金,何需動用公帑全數資助?

第二,外國政府的全數資助計劃通常用於公務員、外交人才培訓,或只有別國才能學習的先進科目,回國後必需服務政府或相關機構。每年二十名尖子教育人才,對龐大的教育系統只是杯水車薪;若希望培育他們成為研究教育或管理教育事業的專才,又需要長時間實踐,兩年服務承諾絕對太短。

第三,香港已有多間大學設有教育文憑或學位課程,且聘請了不少海外教授,如真的認為西洋教育經驗較先進,這些洋教授在港不是能培養更多教師嗎?西方的社會結構、教育制度又與中國人社會不同,如何取百家之長適應香港教育才是重點。

第四,尖子學生是否真心投身教育,相信可能要在面試時加入心理分析或相學研究才知曉。既然如此,何不獎勵優秀的年輕教育工作者負笈海外,不是更可有效推動師資培訓嗎?

鄧咏駿 新青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