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之聲:財政騙案

財政預算案出爐不久,有民調指「毀譽參半」。民主、建制派都批評預算案,集中說曾俊華年年交功課,年年計錯數,指摘他再交一份失敗的預算案。如純粹以數據預算來看,報告當然失敗,如果曾俊華在一些私人機構擔任財務總監,相信早就被革職。但換一角度看,作為一份政府公布的財政騙案,可說是天大的成功。

今個財政年度,原本預計有三十四億輕微赤字,最後變成六百四十九億大幅盈餘,來回相差達二十倍。發表年年「預錯案」,民意還可「毀譽參半」,沒引來全民憤怨,成功一次又一次欺騙七百萬香港人;而且案件無人追究,立法會議員照樣支持,「預錯案」繼續通過,曾俊華毋須負責,豈不是天大的成功?如我們要指摘司長失職,那些每年投票支持的議員同樣失職,可謂變相同謀。

其實,這財政騙案不外乎數招。第一招是先預定輕微赤字的結論,然後根據這個假結論「砌數」,意圖避開坊間和議員對預算案的期望,在未出爐前消磨各類訴求的意志,也容易緩和對長遠政策或派錢的輿論壓力,為政府「務虛」製造藉口。

第二招是刻意低估收入,意圖以數字遊戲蒙蔽市民。可惜騙得一時,不能騙足一世,預算案仍要在第一百五十段寫些官腔濫調,交代「預錯」的理由。

第三招是將預算的開支「做大」,把本來議員和市民認為可以善用的龐大盈餘撥入不同基金,營造出龐大開支的假象:如撥一百五十億予再培訓局、一百五十億予關愛基金、五十億予環保基金、五十億予語文基金,連二十個名額的獎學金也撥了四億八千萬。大家要留意,這輕輕一舉的四百多億不是立即花掉,而是像銀行存款一樣,東儲一些,西藏一點,所以才成功製造上述開支假象。

可以說,這是失敗的財政預算案,卻是成功的財政騙案。

陳志全 立法會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