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基金失原意 改革制度方治本

成立以來爭議不絕的關愛基金,再獲港府注資一百五十億元,日後將運用投資收益,把更多資助項目恒常化,顯示基金已背離成立宗旨,由當初為社會保障制度未能覆蓋的弱勢社群提供短期援助,變成長期濟貧組織。關愛基金有如一面鏡子,反映現行社會福利政策缺失,製造綜援網外的「漏網之魚」,當局不思改革,反而利用制度外的工具小修小補,根本無助扶貧。

關愛基金是前朝曾蔭權留下的政治怪胎,原意是由港府注資及商界募捐各五十億元組成配對基金扶貧,以凸顯商界願意回饋社會,關顧基層疾苦,紓解社會日益高漲的仇富情緒。基金為政治需要服務意圖明顯,可是急就章成立之下,服務對象模糊不清,商界也質疑基金目標和資助項目不明確,認捐反應與預算的五十億元差距甚遠,過去兩年基金推出多個資助項目,大部分支出均靠港府公帑應付,假如不獲額外注資,關愛基金將無以為繼。

事實上,關愛基金名義上是扶貧,實際運作已變成援助弱勢社群生活所需,資助項目向「N無人士」靠攏,有違基金成立初衷。就以「資助清貧學生遊學」為例,已與扶貧扯不上關係;年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為平息市民對預算案的不滿,被迫全民派錢六千元,由於未惠及新移民,又透過基金補鑊。可以說,關愛基金已變成港府的應急基金,為施政失誤衍生的種種亂象救火,以致資助項目愈來愈龐雜,也製造了更大的需求,吸引不少社會團體提出與扶貧無關的要求,例如協助中港相隔家庭,支援少數族裔融入社會等,以區區一個規模有限的基金,根本難以應付各式各樣的資助訴求。

關愛基金資助範圍無所不包,難免與社福系統的功能重疊,問題是關愛基金並非由主管相關政策的勞工福利局管理,反而隸屬與扶貧政策毫不相干的民政事務局,行政安排權責不清。其實,港府當初成立關愛基金,並無長期運作打算,一旦資金用罄,基金也就停止運作,才以權宜之計交由民政局管理,隨着當局再度注資,可以預見基金將會成為另一個綜援網,形成一套社福系統,政出兩門的行政亂局。

顯而易見,關愛基金定位不清,運作見步行步,籌款反應冷淡,無法自給自足,只能倚靠公帑維持門面。港府是時候檢討關愛基金的角色,釐清職能,確定是否還有長期存在價值,再決定基金存廢,今次一次過注入巨資,當局豈非間接承認現行社會保障與福利制度有重大缺失,要倚靠關愛基金補救?

歸根究柢,關愛基金成為大量團體爭取資助的抽水機,正是社福政策缺乏彈性,覆蓋面狹窄,把大批不能自助的基層市民拒諸門外,成為綜援制度漏洞的受害者。當局不願正視問題,檢視制度不足,提出長遠改革社福方案的治本之道,捨正路而弗由,以短期資助應付制度缺陷,就算再增加幾個關愛基金,恐怕也無法改變貧富差距嚴重的社會現狀。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