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事博物館船頭觀音必看

【本報訊】由赤柱美利樓遷往中環八號碼頭的香港海事博物館今日正式開放。新館以船艙藍本設計且展出不少新館藏,當中近七十年歷史的橫瀾燈及博物館以高價拍賣回來的船頭觀音像,屬「必看」之選。鎮館之寶《靖海全圖》首次被數碼化,讓市民可細緻地欣賞古畫,博物館亦將建造三百六十度的《靖海全圖》,讓觀眾感受置身於故事場景中體驗,了解本港開埠期上交通。

遷往新址的海事博物館佔地約四千四百平方米,較舊館大五倍,設有十三個常規及兩個專題展廳,博物館內部仿船艙設計分為四層,分別以香港早期海事歷史、國際航運發展、航海通訊導航設備及最新資訊作主題。博物館執行經理及館長左麗愛預計,入場人次可由舊館每年平均四萬人,大幅增加至十五萬,認為新館面向維港,可突顯海事博物館宣揚保護維港的理念,位置又處於金融中心位置,希望能吸引更多來港工幹的短途旅客參觀。

逾六成新展品

館內現有逾六成展品為新館藏,包括由歷史博物館借出、在二次大戰後使用的中國製橫瀾燈,重量達兩噸,上世紀初曾為來港商船提供輔航照明服務,期後於一九八九年正式被自動化系統取代,但外觀仍保存良好。至於裝嵌於二樓近天花牆身的船頭觀音像,則是由博物館以約三萬五千元港幣從拍賣行投得,可反映以往本港船隻在船頭位置擺放或刻上神明肖像的傳統,達洋商船及客船常採用向前望的肖像,象徵勇往直前,漁船則多用向下望的肖像,希望神明「幫眼」,保祐漁獲豐收。

博物館去年亦委託日本京都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首次將全長十八米的鎮館之寶《靖海全圖》數碼化,市民可在大螢幕上隨意放大、縮少及左右移動特定場景,讓參觀人士更了解畫中訴說清廷水師圍剿海盜張保仔的故事。博物館計劃在明日起,於專題展廳中建造類似《清明上河圖》的三百六十度《靖海全圖》,透過局部放大功能,令畫中人物放大至真人高度,讓觀眾能感受被動感影象、音響及燈光包圍,仿如置身於畫中。

海事博物館的成人門票售價三十元,小童及退休人士則有半價優惠,十八歲或以下學生可免費入場,合資格團體可申請團體門票優惠,可瀏覽海事博物館網頁www.hkmaritimemuseum.org。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博物館首次將全長十八米的鎮館之寶《靖海全圖》數碼化,市民可隨意放大、縮小及左右移動特定場景。

仿製的橫瀾燈塔內放置近七十年歷史的橫瀾燈,是海事博物館的新館藏。

船頭觀音像反映以往本港船隻在船頭位置擺放或刻上神明肖像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