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招只是緩兵計 增建房屋方治本

港府再次推出辣招壓抑置業需求,令熾熱的樓市暫時冷卻,惟由於整體房屋供應短期內仍難望明顯增加,令人質疑今次隨時重蹈「辣招不辣」的覆轍。

新辣招推出之後,一、二手樓市場皆轉趨沉寂。有地產代理明言,新措施令投資者入市意欲大減,尤其工商物業的交易成本激增至一成,「摸貨」已變得無利可圖,預計一手樓及二手樓成交量分別下跌兩成及一成,創出十年新低。而銀行公會則預計,未來數月的樓宇按揭宗數將下調兩至三成。種種迹象顯示,新辣招已經收到初步成效。

但必須指出的是,樓市交投短暫淡靜,並不意味樓價下調,更不意味房屋問題獲得解決。過往經驗證明,港府以行政措施壓抑樓市,成效往往只能維持一段短時間,待市場觀望情緒消化,樓價即會重拾升軌,新一輪措施能否走出這個窠臼,實在令人難以樂觀。正如有市場人士指出,新措施不但令業主變得更惜售,亦向市民發出「暫勿買樓」的訊息,客觀結果就是驅使準買家轉買為租,勢必推動租金上漲。

歸根究柢,樓市能否健康發展,關鍵在於房屋供應是否足夠,而港府恰恰因為無力增加房屋供應,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不斷以行政措施壓抑需求。然而,壓得了一時,壓不了一世,在整體供應不足的前提下,一旦新招藥力消退,隨時引發報復性反彈。

說穿了,所謂辣招無非是在拖延時間,寄望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完結,利率回升令樓市自然調整。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明言,假如美國經濟復甦進度較預期好,或通脹上升較預期快,加息可能早於市場預期。問題是,到底美國何時加息,加幅多大,根本不在港府控制之內,當局期望藉此解決問題,無異於守株待兔,望天打卦。怕只怕,外圍環境變幻莫測,香港還未等到美國加息,新一輪經濟危機已經降臨,樓市資產泡沫爆破,重演當年金融風暴後遍地樓蟹的慘況。須知道,經濟有起有落,樓市暴跌的殺傷力尤甚於暴升,有人提醒當局審慎行事,未雨綢繆,絕非杞人憂天。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亦承認,現時香港處於低息及流動資金異常充裕的特殊環境,樓市熾熱亢奮,泡沫風險上升,一旦爆破,勢必對金融體系造成衝擊,繼而波及整體經濟,後果會比九七年更嚴重。知之非艱,行之惟艱,萬一泡沫爆破,災難重臨,當局有何應對之策?

房屋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樓價高企不但形成泡沫風險,危及金融安全,而且窒礙整個社會發展,危及民生。最新調查指出,逾四成半受訪大專生認為應該先置業、後成家,但近四成人估計要十年才可儲夠首期,另有近半成預計二十年才可儲夠首期。可見置業難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總而言之,經濟前景難以預料,新辣招只是緩兵之計,當局必須把握時間,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才有望對症下藥解決問題,讓市民安居樂業。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