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感受在心頭 幾家歡樂幾家愁

正月初三為「赤口」,傳說容易發生口角爭執,所以一般不拜年。然而在香港,赤口日卻變成示威日,不少團體及市民昨天紛紛走上街頭,表達各種訴求,向政府追討「施政欠債」。

遊行人士的訴求各式各樣,諸如加快興建房屋、化解中港矛盾、訂立低收入家庭補貼、放寬交通津貼申請資格、每年一檢最低工資、派糖紓困等等。雖然口號不同,但焦點一致,就是希望港府改善施政,關注民生,兌現施政承諾。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市民有這樣那樣的訴求,恰恰反映港府民生政策嚴重不足。雖然香港回歸以來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可惜財富分配不均,以致貧窮人口不斷增加,迄今已多達一百一十八萬七千人,當中長者及兒童分別佔三成及兩成。在百物騰貴的今天,一般打工仔的收入增幅根本無法追上通脹,基層市民度日如年,亟待當局伸出援手。

本報記者深入基層家庭,揭示他們「愁過新年」的苦況,令人唏噓不已。有位四歲女孩與年逾七旬的祖父母相依為命,三人瑟縮深水埗劏房,靠每月七千元綜援金過活,扣除三千元租金,每月生活費只有四千元,被迫依賴社福團體提供的免費飯充飢。也有不少基層家庭生活捉襟見肘,孩子們渴望一件新衣過年而不可得。新春佳節,有人快樂有人愁,當一般市民正忙着拜訪親友、出外遊埠,貧困兒童卻被迫躲在家中,新衣、新鞋、新玩具對他們而言,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有退休企業高層目睹深水埗的跨代貧窮現象日益惡化,多年來鍥而不捨為基層學童提供免費補習服務,希望帶領他們苦學脫貧,逃離悲情。然而,這些民間自發的善舉雖然彰顯了香港人的愛心,但對於一百多萬窮人來說,只是杯水車薪而已。說到底,民間的愛心,恰恰是對港府扶貧不力的最大諷刺。

前朝曾蔭權政府嫌貧愛富,倒行逆施,完全無視黎民疾苦。現屆政府上任後重設扶貧委員會,曾經一度燃起市民的希望,可惜半年時間過去了,所謂扶貧仍是只聞樓梯響。儘管新一年度《施政報告》提出連串經濟及民生發展大計,亦是捨近圖遠,流於空談,遠水根本救不了近火。

其實,港府坐擁大量財政儲備,單是本財政年度,預料就有八百億元盈餘,完全有能力扶貧紓困,即使無法在短期內徹底解決問題,開倉濟貧肯定是力所能及。

正如本報求得的黃大仙靈籤所示,香港的蛇年民生就好比「莊周活鮒」,面對一百多萬貧窮線下的「涸轍之鮒」,當局應該在即將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引水濟困,還富於民。否則,為政者甘當守財奴,坐視基層市民陷入困境而無動於衷,整個社會必會雞犬不寧,日日都是赤口,天天爭吵不休,政府的管治困境伴隨民生不斷惡化,還侈談甚麼願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